商王盘庚在公元前14世纪迁都殷(今河南安阳)时,以"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比喻政令实施需层次分明。面对五次迁都引发的民怨,盘庚通过告诫群臣要遵守纲纪,并采取造船渡河、安置民众、修缮宗庙、推行成汤政令等措施,最终实现社会稳定。该典故被后世视为有序治理的典范,《尚书》原文成为成语的直接出处。
"紊"字本义为乱,成语整体强调抓住主线即可避免混乱的哲学思想。与"井井有条"侧重排列规律不同,"有条不紊"多指做事、说话有条有理,丝毫不乱。盘庚用渔网演示的"抓纲理网"场景,形象诠释了层次分明与效率的关系。
清代文人李宝嘉在《官场现形记》中描写官员述职场景:"听上去倒也是原原本本,有条不紊",展现其在叙事表达中的运用。现代汉语中既可用于具体事务管理(如"消防员有条不紊地疏散人群"[1] ),也可形容语言表达的清晰连贯。
近义词"有条有理"偏重逻辑链条的完整性,而本成语更强调执行过程的秩序性。"井然有序"多指空间排列的整齐程度,该成语则涵盖时间维度上的流程把控。反义词"千头万绪"突出事务复杂性,"手忙脚乱"强调应对失序状态[1] 。
书写时需注意"紊"字不可误作"絮",在《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中被列为规范词形。读音方面,"紊"标准发音为wěn(ㄨㄣˇ),常见误读jì需特别注意。英语翻译通常采用"methodical"或"in perfect order"等短语对应其语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