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丝酵母菌属归于真菌界、半知菌亚门、芽孢菌纲、隐球酵母目、隐球酵母科。对人致病的有白假丝酵母菌( C. albicans)、热带假丝酵母菌( C. tropicalis)、近平滑假丝酵母菌(C. parapsilosis)和都柏林假丝酵母菌(C. dubliniensis)等,其中以白假丝酵母菌感染最为多见,可占感染中的75%。白假丝酵母菌又称白念球菌( candida albicans),是重要的条件致病菌,主要引起人体皮肤、黏膜及内脏的急性或慢性炎症,占深部真菌感染的首位[1] 。
白假丝酵母菌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3~6μm,革兰阳性,着色不均匀。可形成芽生孢子和假菌丝,经培养假菌丝中间或顶端可形成厚膜孢子。具有侵袭性的菌株在体内易形成假菌丝[1] 。 假丝酵母菌
假丝酵母菌的主要特征是细胞呈球形、椭圆形、圆筒形、长条形,有时为不规则形;通过发芽而繁殖,可形成假菌丝,少数形成厚膜孢子及真菌丝。假丝酵母菌为酵母型真菌,芽生酵母在特定条件下转为菌丝后则致病力增强。按细胞壁甘露糖蛋白的主要抗原成分不同可分为A和B两种血清型,据报道免疫功能正常人中A型比B型多2倍,免疫功能缺陷者的A、B两型相等。
白假丝酵母菌在普通琼脂、血琼脂和沙保培养基上均生长良好。在沙保培养基于室温或37℃培养1~3天长出菌落,呈奶油色或呈蜡状,柔软、光滑、湿润,有浓厚的酵母气味。培养稍久,有大量向下生长的营养假菌丝,无向上生长的气中菌丝,呈类酵母型菌落。在玉米粉培养基上可长出厚膜孢子。在血琼脂培养基上菌落中等大小呈暗灰色。
白假丝酵母菌正常情况下呈卵圆形,白假丝酵母菌与机体处于共生状态,不引起疾病。当某些因素破坏这种平衡状态,白假丝酵母菌由酵母相转为菌丝相,在局部大量生长繁殖,引起皮肤、黏膜甚至全身性的假丝酵母菌病。当机体的正常防御功能受损导致内源性感染,如创伤、抗生素应用及细胞毒药物使用致菌群失调或黏膜屏障功能改变、皮质激素应用、营养失调、免疫功能缺陷等。假丝酵母菌为双相菌,正常情况下一般为酵母相,致病时转化为菌丝相。因此在细胞涂片或组织切片中发现假菌丝是假丝酵母菌感染的重要证据[2] 。
假丝酵母菌对热的抵抗力不强,加热至60℃1小时后即可死亡。但对干燥、日光、紫外线及化学制剂等抵抗力较强。
白假丝酵母菌在室温及37℃环境中均能生长。在沙氏培养基上形成典型类酵母型菌落,表面柔软、光滑,呈奶油色、并带有浓厚的酵母气味。陈旧培养基中菌落颜色变深、变硬或出现皱褶。白假丝酵母菌在玉米粉吐温一80琼脂培养基内室温培养可形成厚膜孢子。在动物血清中37℃2~3小时可形成芽管,是鉴定假丝酵母菌的重要依据。电镜检查致病菌株表面粗糙,有发芽现象[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