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创建者和早期领导者
1886年3月5日,董必武同志出生于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县)一个清贫的教书先生家庭。他自幼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17岁时考中秀才。青少年时期的董必武同志,目睹清朝政府的腐朽专制和西方列强对中国人民的欺压掠夺,立志救国救民。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董必武同志毅然奔赴武昌投入战斗,从一个晚清秀才成为坚定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者,从此走上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不懈奋斗的职业革命家道路。他追随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先后加入同盟会和中华革命党,参加辛亥革命和反对北洋军阀袁世凯的斗争。然而,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的黑暗让他苦闷痛心,“触于眼帘,即市井萧条,民气沮丧,沉郁惨淡,人以幸生苟免为心”。董必武同志走上重新探求救国救民真理的道路。
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董必武同志开始学习马列主义。他与李汉俊等人讨论俄国革命和布尔什维主义,得出中国革命“必须走列宁的道路”的结论。五四运动爆发后,他在上海参加这场反帝爱国运动,从中看到了民众行动起来的伟大力量,看到了中华民族新的希望。
1919年8月,董必武同志从上海回到武汉,创办私立武汉中学。他通过恽代英同志主办的利群书社,设法为学生购买《新青年》《湘江评论》等进步书刊,邀请李汉俊、钱亦石、恽代英等人到学校演讲,传播和宣传革命思想,使这所学校成为培养新型革命人才的摇篮。
在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指导下,1920年秋,董必武同志与陈潭秋等同志创建了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随后,在武汉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组织妇女读书会、青年读书会,传播新思想,并派得力同志到工人中去,举办夜校、识字班,向工人宣传马列主义。在董必武等同志组织领导下,武汉地区的革命活动逐渐活跃起来。
1921年七八月间,董必武同志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为党的创始人之一。党成立后,董必武同志任中共武汉区执委会委员和湖北区执委会委员。在他和区委同志的组织领导下,武汉成为近代工人运动的策源地之一,爆发了著名的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湖北农民运动也蓬勃发展起来,同湖南农民运动交相辉映,形成强大的革命声势,对推动北伐战争胜利进军、促进大革命迅速向长江流域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相继背叛革命,轰轰烈烈的大革命遭到失败。8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举行南昌起义。董必武同志与宋庆龄、邓演达、毛泽东等22人联名发表《中央委员宣言》,痛斥蒋、汪,号召进行坚决斗争。11月,中共鄂东特委举行黄麻起义,以董必武同志的名义出布告、发传单,号召工农开展武装斗争。在白色恐怖日益严重的情况下,董必武同志根据党的指示东渡日本。1928年,党组织派他到苏联学习。1932年回国后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先后担任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教务长、副校长,中央党务委员会书记、最高法院院长等职,为中央苏区的干部教育、纪检监察工作和法制建设付出大量辛劳。1934年10月,年近半百的董必武同志参加长征,他以超凡的勇气和毅力,率领包括数十名红军女战士在内的后勤部卫生队干部休养连百余人,历经千难万险,走完长征路。到达陕北后,他担任中央党校校长,为迎接全国抗日战争的到来培养了大批领导骨干[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