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时间1986年4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以桂政办函[1986]122号文和桂编[1986]192号文批准成立自治区级合浦儒艮自然保护区;
1992年10月,国务院国函[1992]166号文批准成立国家级合浦儒艮自然保护区。
2021年2月5日,被中国林学会命名为第五批全国林草科普基地,有效期为2021年~2024年。[1]
1996年,成立保护区管理机构。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站(与广西北海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管理方式),隶属广西区环保厅,属正科级事业单位,编制10人。
保护区管理站现有工作人员16人,设站长室(3人)、办公室(6人)、生态研究室(7人)。人员专业:博士1人(环境科学),研究生3人(环境科学、海洋生物、遗传),本科7人(无机化学、化学、环境工程、微生物、海洋渔业、环境生物、海水养殖),大专4人(环境工程、计算机、法律、环境监测),其它1人。
广西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北部湾铁山港海域,东起山口镇英罗港,西至沙田港海域,西临铁山港航道,北侧海岸线全长19.6 km。保护区界线坐标(21°30.00′,109°38.50′)、(21°30.00′,109°46.50′)、(21°18.00′,109°34.50′)、(21°18.00′,109°44.00′)四点0m等深线以下的海域内,面积350km,其中核心区面积132km,缓冲区面积为110 km,实验区面积108 km,保护区离铁山港西岸线6 km,离铁山港航道约2.5 km,离沙田渔港航道0.5 km。
1、保护以儒艮和中华白海豚为主的珍稀海生动物及其栖息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
2、保护儒艮的主要食物——海草等海生植物,保护海草床生态系统。
3、依法查处破坏保护区的各种违法行为。
4、开展对儒艮和中华白海豚等珍稀海生动物调查研究及救护工作。
5、开展保护环境的宣传和科普教育活动。
6、防止沿岸及海上船只“三废”对保护区的污染。
1、儒艮:国家Ⅰ级保护动物在保护区内已多年没有获得儒艮的照片和实体证据。最近一次发现儒艮实体是1997年3月,已死亡,渔政工作人员执法时收缴,口中有海草。疑似儒艮发现及问卷调查中所获的信息,仍然不排除该水域仍有儒艮分布和活动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