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王墓是唐朝(7世纪—9世纪)吐蕃赞普的墓葬群[1] 。
元朝(13世纪),藏王墓内的松赞干布墓的守墓人住房,被宁玛派大师隆巴·释迦维将其改建为松赞拉康(松赞干布祠堂)[2] ,佛堂以主殿为中心,配有三世佛堂、护法神、僧舍等附属建筑[3] 。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藏学家、意大利学者杜齐对藏王墓进行了考察[6] 。
1959年,西藏文物调查小组对对藏王墓进行了考察,绘制了陵位图,确定了8座陵墓的墓主[6] 。
文化大革命(1966年5月—1976年10月)期间,藏王墓松赞干布墓内的松赞拉康被拆除[6] 。
199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首次对藏王墓进行勘测[6] 。
200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二次对藏王墓进行勘测,重新确定了陵墓的数目及各陵之间的方位关系[6] 。
藏王墓鸟瞰
遗址分布
藏王墓主要保存有23座墓葬、2座石碑、2尊石狮和1处建筑(颂赞拉康复原建筑)[7] 。藏王墓的墓葬大小不一,排列也不整齐,范围包括木惹山麓和东嘎沟口,墓地东西长约2076米,南北宽约1407米,占地面积约385万平方米[8] ,主要分为东、西两个陵区,两区相距约800米;西陵区位于穆日山的北侧,所以又称穆日陵区,陵墓数量多,封土规模也较大,共发现13座陵墓,其中有几座规模庞大,从琼结河边向穆日山腰呈“一”字排列,另外规模较小的几座则比较集中地建在这一列陵墓的前方;东陵区即顿卡达陵区,共发现7座陵墓,排列没有明显规律,封土形制也不尽相同[6] 。 松赞干布墓
封土形制
藏王墓的封土形制分为方形平顶和梯形平顶两种,以方形居多,封土大多用土、木、石等材料夯筑而成,各墓的封土半数高约10米左右,封土形制分方形平顶、梯形平顶两种,其中方形平顶居多,其结构大多数是以土、木、石夯筑而成,夯层一般厚0.07米—0.28米,内有圆木坚固[4] ;墓封坡面为夯层,每一夯层约15厘米—20厘米厚,层层夯实,形成高大方形墓封,其上层土墩为椭圆形,墩顶极平坦,东西长约130米,下层为长方形土台,周边不齐整[3] 。
松赞干布墓
藏王墓内的松赞干布墓(1号陵墓),是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陵墓,也是整个藏王墓群的主墓,墓门往西南开,墓边长100米,墓高13米;封土顶部,有座小型寺院(松赞拉康复原建筑),里面供奉着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和尺尊公主的像[9] 。
赤德松赞墓
藏王墓内的赤德松赞墓,位于松赞干布墓的东侧,为赤德松赞和松芒布结的墓,封土较大,方形平顶边长180米[4] 。
封土平面接近方形,顶小底大呈覆斗形,存高度为18米,墓顶长95米,宽67米,墓底长130米,宽124米,占地面积相当于两个足球场那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