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两朝,贵阳称为贵州。这是古代治城最通常的命名。公元1465年,史料中开始出现“贵阳”的记载,但直到隆庆三年(1569年)三月丁未,程番府迁入贵州城的第二年,才正式更名贵阳。古代以阳、阴为地名者甚多,如江阴、洛阳等。因(贵州)治城在贵山之阳而得名的说法是最可靠的。[28]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贵阳市属于牂牁国管辖地,牂牁国是当时中国南方九大诸侯国之一,是濮人建立的、以濮人为主体民族的部落联盟国家。[26] 《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由夜郎族群各部组成的部落联盟,谓之“部落方国”,地域辽阔,北抵巴蜀,东临荆楚,南至南越,贵阳地区属古夜郎。[27] 战国至公元前25年间,贵阳市归夜郎国管辖。[26]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立三十六郡,贵阳市属于秦郡县的管辖范围。[26]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平南夷(指夜郎)为牂牁郡”,纳入行政建置。牂牁郡(汉)是汉初在边疆设立的“边郡”,治理上与内地郡县不同,土地、人口不入簿籍,因俗而治。牂牁十七县以夜郎各部落为基础建立,既设太守、都尉、县令等官,又封部落首领为王、侯、邑长,谓之“郡国并存”。为了有效控制边郡,汉朝派兵驻扎要害地方,又移“三蜀”(蜀郡、广汉郡、犍为郡)大姓率民屯田以实边疆。贵阳地区大抵属且兰县,因且兰部落在“平南夷”时已被灭亡,称为“故且兰”,是牂牁郡治所。[27]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王朝衰落,地方势力崛起,汉代移入的三蜀大姓、汉军将领与当地土酋结合,形成“牂牁大姓”,以龙、傅、董、尹及谢氏势力最大,控制牂牁。三国时,蜀汉将汉代所设牂牁郡一分为三,以同并、毋单、谈稿、漏江四县设建宁郡,以宛温、句町、漏卧、镡封、西随、进桑六县及益州郡的律高等四县合设兴古郡,而以夜郎、且兰、谈指、毋敛、鄨、平夷六县为牂牁郡,其地在今贵州境内,贵阳市仍属且兰县。西晋怀帝永嘉五年(311年),宁州刺史王逊又将三国时的牂牁郡一分为三,以北部的平夷、鄨二县地置平蛮郡,以西部的夜郎、广谈、谈指、谈乐等县置夜郎郡,而以南部的且兰、万寿、晋乐、丹南等县为牂牁郡,万寿、晋乐二县系由且兰县分出。南朝齐时,将西晋牂牁郡分为南牂牁郡和东牂牁郡,南牂牁郡领且兰、万寿、晋乐、毋敛、绥宁、丹南六县,故《贵阳府志》称,贵阳府地为且兰、万寿、晋乐等县。[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