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早贪黑”由“起早”与“贪黑”两个动宾短语并列组成,属于ABCD式联合结构。其构词特点体现了汉语成语中同义重复的强化表达方式,通过时间维度的叠加(早晨与夜晚)突出劳动强度。
该成语最早见于现代作家周立波1947年发表的《暴风骤雨》第一部:“咱们命苦的人,起早贪黑,翻土拉块,吃柳树叶子”[1] 。后续文学作品如李德复《典型报告》中“起早贪黑地干了九天九夜”,以及民歌《送军粮》中'天还没有亮,起早摸黑赶着上前方',均沿用了其核心语义。
语法功能:作谓语时描述持续性的辛劳状态,如“他起早贪黑经营果园”;作宾语时多搭配“不怕”“甘愿”等动词,如“工人们甘愿起早贪黑赶工期”[1]。
感情色彩:多用于褒义语境,称赞勤劳品质。少数中性用法需依赖上下文,如“被迫起早贪黑还债”。
语体差异:相较于近义词“夙兴夜寐”的书面语属性,本成语更贴近日常生活对话,例如“菜贩子每天起早贪黑拉货”。
正音:“起”读作qǐ,不可误读为qī。
辨形:“贪”字下半部为“贝”,与“贫”(分+贝)字形相异,书写时需注意区分。
近义词
夙兴夜寐:书面语色彩浓厚,出自《诗经》
起早摸黑:语义完全等同,属口语变体
反义词
无所事事:强调懒散状态
饱食终日:侧重安逸度日
英语:early to rise and late to bed
日语:朝早くから夜遅くまで(働く)
俄语:рано вставать и поздно ложиться
该成语存在“起早摸黑”“起早挂晚”等地域性变体,繁体写作“起早貪黑”。其四字均独立成词,可分别归类于“起”“早”“贪”“黑”的组词系统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