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上 放弃智慧
停止仰望长空
为了生存
你要流下屈辱的泪水
来浇灌家园
生存无须洞察
大地自己呈现
用幸福也用痛苦
来重建家乡的屋顶
放弃沉思和智慧
如果不能带来麦粒
请对诚实的大地
保持缄默 和你那幽暗的本性
风吹炊烟
果园就在身旁静静叫喊
“双手劳动
慰藉心灵”
在现代社会,有的人因心灵扭曲而堕落,任何有良知有思想的人,都不可能不为他们感到“生存的屈辱”。但这些人不仅感受不到“生存的屈辱”,相反,在这个时代里,左右逢源,悠然自得,高高在上,蔑视平民,这样的人,是造成大多数人感觉到“生存屈辱”的罪魁祸首。
当普通人都感觉到了“生存的屈辱”,像海子这样的诗人,就走投无路,唯有一死。
但是,这种死亡,犹如因“生存的屈辱”而流下的泪水,都有其真正的内在价值,都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养料,可以传承民族精神之火,可以“浇灌家乡平静的果园”。
智慧是人类的特征,但是这个时代,智慧更多的用于蝇营狗苟,谋取一己私利。这种智慧,在中国源远流长,比如“识时务者为俊杰”、“大丈夫能屈能伸”之类,在现实中也屡有创新,比如“躲猫猫”、“欺实码”之类,都是一种所谓的“智慧”。可是,对诗人而言,这样的“智慧”他宁愿放弃。
在人类创造的财富中,最可贵的并不是黄金,不是人们追逐不休的房子,车子,对诗人而言,那些都是过眼烟云,而真正对人类有本质意义的物质财富,就是粮食,这一来自于大地本身的馈赠,是几近于精神的宝贵财富,尽管在世人眼中,它身价极贱,和创造他的农民相似。可在诗人眼里,“只有粮食是我珍爱”(《祖国》)。
在这个时代,有太多的人,所有的智慧,只用来追名逐利,背弃了人类最伟大的品质,不同于兽类的品质——追求心灵的高尚。在诗人看来,一个真正热爱文化的人,一个追求精神世界的人,应该有勇气用自己的行为去告诉别人,金钱的多寡绝不是衡量人的重要标准,劳动的价值也不是用报酬来衡量,不管这个世界有多么污浊,人们都应当保持自己的心灵高洁,不必在意别人不理解的目光。海子用他的这首诗,给人们的心灵带来慰藉。而这种慰藉,也就是在重建民族的精神家园。
海子(1964一1989),原名查海生,安徽省安庆人,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82年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1984年创作成名作《亚洲铜》和《阿尔的太阳》,第一次使用“海子”作为笔名。从1982—1989年不到7年的时间里,海子创作了近200万字的作品,出版了《土地》《海子、骆一禾作品集》《海子的诗》和《海子诗全编》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