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对日抗战结束后,金开英先生奉命担任台湾石油事业接管委员会主任委员,来台湾接收日本人所有关于石油生产、炼制与营运相关设备。当时外商对当时国内石油市场有极大兴趣,因此金开英先生与少数有识之士密商后,建议政府于1946年6月1日,于上海成立中国石油公司,金开英先生则担任协理,负责制造与材料业务。1948年末,大陆局势逆转,金开英先生奉命来台部署。至1949年初将公司迁来台北。其后接任总经理,至1961年卸任。
先生对人才之培植亦不遗余力,为台湾石油与石化界培植英才无数,如胡新南、李达海、詹绍启、姚恒修、虞德麟、董世芬、陈耀生等大老。
背景
我国石油炼制工业的主要创建人,他的前半生在大陆,主持玉门油厂,成为“中国石油事业的先驱和炼油的第一人”。他的后半生在台湾,主持“中油”公司,成为“台湾石油事业的创始人和经济起飞的功勋人物”。
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通电中外,迁都重庆。12月13日,南京陷落。半壁河山沦陷敌手,日寇的铁蹄践踏着神州大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时刻。
历史学家在定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说这是场为资源而战的战争。美国当代著名学者丹尼尔·耶金在他那部享誉世界的巨著《石油·金钱·权力》一书中,更坦直地说,是为石油而战。石油,成了一个国家国力和战争能力的重要参数。
当时中国的燃料油基本上依赖进口。抗战全面爆发后,日军封锁了中国沿海的港口,洋油一时断绝,中日两国军队的力量出现了更大的差距。
为了解决燃料的不足,大后方的人民想尽了一切办法。为了供应前方燃料,国营私营企业掀起了一阵大办酒精厂的热潮,以酒精替代汽油。大西南相继建造了62座酒精厂,但由于质量不高,对发动机的腐蚀非常严重。一方面是国外的汽油进不来,而以酒精替代汽油又不理想;另一方面是国内的桐油因无法外销而大量积压。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试图谋求动力油料自给,欲以西南之桐油提炼汽油,着手组建植物油提炼动力油料厂。
危难之际,人才成了关键因素,谁能挑起这项重担?人们想到了刚从欧洲考察回国的地质调查所沁园燃料研究室主任——金开英。
家世及求学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金开英(字公 )出生在江南水乡——浙江省湖州府南浔镇的一个富商家庭。南浔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镇,清末至民初因蚕丝业而富甲天下,形成了“四象八牛七十二金黄狗”的富商群体,富可敌国,是我国资本主义萌芽的重要发生地。
金开英的曾祖竹庭公(金桐)就是南浔的“八牛”之一,他会讲“洋泾浜”英语,1842年上海开埠后,在沪做“丝通事”,并开设了“协隆”丝号经营南浔的“辑里湖丝”。因为他诚信经营,与人为善,很快便成了当地有名的富户,人称“小金山”。金开英的祖父沁园公(金焘)在继承并扩大家业的同时,醉心西学,且极其重视子女的教育。几个儿女在接受了传统的儒家教育之后,又开风气之先,远赴英国留学,故其子孙皆能于中西文化怡然相习,可谓人才辈出。到了民国初年,金家已享誉艺林,金开英的父亲金东溪(金绍堂)、四叔金西崖(金绍坊)是著名的竹刻家,大伯金北楼(金城)是民初北方画坛的领袖人物,姑母金陶陶(金章)、堂兄金潜庵(金开藩)也亲炙艺事,表弟王世襄后来更是成了享誉四海的收藏鉴定大家,一门风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