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台语电影兴盛,征信新闻社(《中国时报》前身)举办第一届“台语片电影展览会”,有32部电影参与角逐,奖项类别分为:由专业评审选定的“金马奖”11项,观众票选的“银星奖”10名,另增设有“荣誉奖”1名和“观众票选优胜奖”10名,这是“金马奖”之名第一次在正式场合出现;不过台语片影展只举办了一届[3] 。 台湾电影金马奖
1959年,台湾行政主管部门颁布《国语影片奖励办法》,每年办理前一年度的电影奖励活动,奖项分剧情片、纪录片与个人技术三部分,奖额不限,每项均有多名获奖;活动一连举办三届,初具金马奖竞赛雏形[4] 。
1962年,台湾新闻局公布实施《五十一年奖励国语影片办法》,正式创设金马奖。共设18个奖项,影片部份颁予金马奖座;个人技术部份颁予奖金。采先行公布评选结果,再举行颁奖典礼,自一至十四届均维持此形式。第一届颁奖典礼于台北国光戏院举行,共颁出七座金马奖和三十七万奖金。颁奖典礼的举办日期为每年10月31日,第三至十五届改为10月30日[5] 。 台湾电影金马奖
1964年,因同年已举办亚洲影展等原因,金马奖停办一届[6] 。
1965年,第三届金马奖颁奖典礼于台北市中山堂举行,参与盛会的影星皆穿着所属电影公司订制的西服及旗袍,整齐划一,为早期颁奖典礼的特色。
1966年,《奖励国语影片办法》修正,规定所有获奖者必须亲自出席领奖,如不能出席,应于一年内亲自补领[7] 。 台湾电影金马奖
1968年,第五届开始改由台当局教育文化主管部门主办[8] 。
1971年,台当局教育文化主管部门宣布金马奖由年度性改为长期性,《奖励优良国语影片办法》不再逐年公布[9] 。
1973年,撤销教育文化主管部门,由台当局新闻主管部门成立电影事业处接管电影相关业务,主办金马奖[10] 。
1974年,因举办亚洲影展,金马奖停办一届[11] 。
1978年,评审及颁奖形式被修改为第一阶段由评审提出入围名单,第二阶段由评审在颁奖礼当天选出得奖名单并密封,再于颁奖礼现场揭晓[12] 。
1979年,金马奖举办日期不再限于每年10月30日,并扩大为晚会形式[13] 。
1980年,首度举办国际影片观摩展;首度使用樊曼侬作曲、孙仪填词的主题曲《金马奔腾》[14] 。
1984年,金马奖首度交由民间办理[15] 。
1988年,金马奖工作委员会修改组织简则,停止由电影团体轮流主办,设立专任秘书长[16] 。
1989年,金马奖整体活动定名为“台北金马国际影展”;本届增设国际影片竞赛,因受到舆论批评,仅办理一届[17] 。 台湾电影金马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