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陵山在山东省的位置
马陵山在郯城县的位置
马陵山在郯城县的位置
马陵山, 位于郯城县境东部,在境内南北跨越北纬34°25′~34°48′,东西跨越东经118°24′~118°27′,山区面积166.3平方公里,占全县山区面积90.86%,北南走向,山势北高南低。自临沭县西南部进入县境,由北至南,历经泉源、清泉、归义、高峰头、大尚庄等乡镇,绵延60余公里,于大尚庄乡入江苏省新沂市境。系县内最大跨界山脉。《山东通志·卷二十五·疆域·沂州府·山》载:“马陵山在(临沂)县东南九十里,与郯城接,长数百里,北盘府境,南抵宿迁,状如奔马……”;1763年(清乾隆二十八年)修《郯城县志》载:“马陵山在县东十里,北连兰山,南抵宿迁,长亘数百里……”山石系砂质页岩,山体呈北东15°走向。[2]
郯城县内大小山头164座。北段主峰奶奶山海拔184.2米,为全县最高点,位于清泉乡西部;南段主峰孔望山,海拔122.9米,位于大尚庄乡东部;山上植被多为农作物,主要种植地瓜、花生等。部分山坡有刺槐等用材林,以及少量果园、茶园零星分布,某些低平的山坡建有村落。[2]
马陵山地处郯城——庐江大断裂带中段,即沂沭断裂带之南延区段。地质构造极为复杂,深源岩石主要有石灰岩、砂岩以及与金刚石有关的金伯利岩、留辉岩两类。新生代以来,纵向上发育一系列新活动的横向断裂,将郯庐断裂带中段切割成若干小块体,并控制着白垩纪至晚第四纪沉积。县境为本段内形成的三个晚第四纪沉降中心之一,横向上基本保持着地堑地垒相间的复杂格局。
马陵山构造发育,受沂沭断裂带控制和影响。该断裂带大都从沂、沭河之间及附近穿过,均呈北——北东向展开。由于断裂带规模大和受其影响严重,在两河中间及侧旁分布着许多小断裂组,局部呈现出不规则的地垒式和棋盘状构造。
沂沭断裂带为一古老构造。太古代业已形成,后经多次构造运动改变,才形成这样的格局。其断层性质,开始主要表现为张性正断,中生代后期,受燕山运动影响,表现异常活跃,在其自身形成两条十几公里的大裂谷,数百公里长的断裂带上到处是火山活动,两地堑中沉积了巨厚的火山碎屑岩和火山岩。新生代,改张性为压扭性,第四纪以来,受喜山运动影响,断裂带构造运动重新活跃。
沂沭断裂带对白垩纪的控制作用相当明显。县内断裂带的两个地堑内充填着大量白垩纪地层,下白垩统青山组的火山口受北北东向主干断裂控制,特别是在它与北西向断裂相交部位更为有利;在主干断裂附近,可见青山组火山集块岩的巨大火山弹;断裂带内王氏组岩相变化颇有规律。近主干断裂处较粗,向沉积中心变细,局部出现泥灰岩,这些都反映了沂沭断裂带在县内张性地堑式的正断活动及对白垩纪系的控制作用。
白垩纪末和早第三纪沂沭断裂带呈强烈挤压活动,致使其两个地堑凹陷内白垩纪隆起,处于剥蚀状态;近主干断裂的白垩系普遍经受了强烈的挤压活动,发育出各种构造岩、断层泥、糜棱岩、劈理带、揉皱带、小型冲断层、飞来峰、直立岩层以及各种规模不等的挤压破碎带,宽可达数百米;远离主干断裂的白垩纪形成大型开阔平缓褶皱,有的呈倾角较大的单斜产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