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成语包含两个语义层次:
原始语境指古代送别场景,通过"到达水边"与"登上高山"的动作组合,构建送行者与被送者的空间距离意象[1]
现代引申义侧重地理空间的转换体验,弱化离别情感,强化山水景观的游赏属性,与"游山玩水"构成近义关系
文献记载显示:
最早完整形态见于宋玉《九辩》"登山临水兮送将归",确立其送别场景的文学母题
北朝时期《北史·李彪传》记载"登山临水,命群臣赋诗以送别",延续送别场景的使用传统
唐代杨炯在《送并州旻上人诗序》中化用为"临水登山,忽风流而雨散",保持原始语义的同时扩展了句式组合可能性
作为汉语联合式成语:
由"临水"(动宾结构)与"登山"(动宾结构)并列组合,形成语义叠加效应
语法功能可充当谓语(如"文人雅士多临水登山")或宾语(如"平生最爱临水登山")
存在异序形态"登山临水"及近义表达"登山涉水",三者构成语义等值但语序差异的成语群组
古代文学作品中:
唐代刘禹锡《酬马大夫登洭口戌见寄》"临水登山四体轻",展现游览场景的身体感知描写
宋代词人多用于题赠作品中,如张先《感皇恩》"临水登山,共分携处",延续送别场景的古典用法
明清游记文献中常以"临水登山之乐"表述,体现语义向休闲游览的现代转型
根据构词法及语义关联:
近义词:登山涉水、游山玩水、跋山涉水
反义词:足不出户、闭门不出
同类结构:兵临城下、登高望远、临渊羡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