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企业深刻改变了农村经济单纯依靠农业发展的格局。1978年社队企业总产值只相当于当年农业总产值的37%左右。到1987年,乡镇企业产值首次超过了农业总产值,标志着中国农村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到2008年,乡镇企业增加值已占农村社会增加值的71.21%,成为支撑农村经济最坚实的支柱。
乡镇企业为农民实现小康生活提供了有力保证。1978年全国社队企业职工2827万人,全年工资总额87亿元,平均每个职工年工资收入308元。到2008年,乡镇企业支付劳动者报酬达15830亿元,农民人均从乡镇企业获得收入1666元,比1978年的10.74元增加了150多倍,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4.99%,比1978年的8.04%增长了26.95个百分点,大大加快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进程。
乡镇企业开创了农民在农村就地就近就业的新路子。1978年全国社队企业职工只有2827万人,只占当年农村劳动力的9%多一点。到2008年,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15451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9.34%,比1978年的9.23%提高了20.11个百分点,极大地缓解了就业压力,优化了农村劳动力结构,同时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了条件。
乡镇企业促进我国农业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之路。30年间,乡镇企业用于支农、补农、建农的资金达4323亿元,显著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加了农业技术装备。有些地方利用农副产品资源优势,以加工企业为龙头,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储藏、保鲜、运销业,实行种养加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为农户与市场之间架起桥梁,带动农业的企业化、集约化和产业化,减少了农业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较好地解决了农业比较效益低的问题,促进了农产品的增值增效增利,支持了农业的发展。
乡镇企业成为增加社会有效供给的有生力量。乡镇企业生产的产品不仅有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也有为工业生产和人民日常生活需要服务的。乡镇企业的许多产品,特别是日用消费品,已占全国相当大的比重,繁荣了城乡市场,增加了社会有效供给。
乡镇企业的发展冲破了我国城市搞工业、农村搞农业的二元经济格局,使我国走出了一条城市工业与农村工业相互依托、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加快了我国工业化的进程。2008年乡镇工业增加值达58805亿元,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45.5%。从企业结构看,乡镇工业主要是中小企业,与国有大中型企业一起形成了我国大中小结合的较为合理的工业企业结构。从产业结构看,乡镇工业以农副产品加工、资源开发、劳动密集型、轻型加工企业为主,城郊乡镇工业相当一部分是为国有大工业加工配套的,与国有企业形成了互为市场、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实践证明,这是一条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