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边防管理不断加强。1969年6月,在原漠河边防站基础上组建边防连队。在洛古河、漠河、兴安等处设边防哨所。初期哨所是木制的,俗称“大架子”,约有三、四层楼梯,上面是个小阁楼。后因木质粗劣,整个架子摇摇欲坠,抗不住狂风和洪水侵袭,于是又建了铁架,较原来的木架稍高些。
1982年,重建了这座了望塔,共有七层,最上面是边防战士了望的地方,其中有一架高倍望远镜,每天战士上岗,都要在那里观察国界。旁边的小楼是战士的营房,整洁有序。院子里养花种草,还有一些体育健身设施。战士们在这边远的偏僻哨所,几十年如一日的守卫着国土,单调而枯燥的生活、恶劣高寒的北方天气,磨练了他们钢铁般的意志,使他们成为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俄罗斯联邦阿穆尔州的伊格那思依诺村,那里依然保持着较原始的木结构房屋,俗称“木克楞”。隔江远望,就能看到对岸的老翁、儿童,还有美丽迷人的俄罗斯姑娘,秀美的山石、江水和木屋,到处都体现异国风情。[1]
北陲第一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