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性被界定为可能导致伤害、疾病或财产损失等不良效应的统计学预期频率[1] [5] 。根据风险来源差异可分为:
绝对危险性:暴露于特定危害源后新增的不良效应发生率,反映污染物的独立风险贡献[1]
相对危险性:通过对比暴露人群与非暴露人群的风险比值(RR值),量化风险因素的作用强度[1]
危险性的数学表征基于多重要素乘积关系:
风险矩阵法(LS法): 危险性值$R = L \times S$ (事故可能性×后果严重性)[3]
作业条件法(LEC法): $D = L \times E \times C$ (可能性×暴露频率×后果)[3]
风险程度法(MES法): 扩展LS模型,引入控制措施状态(M)修正可能性评估[3]
例如某化工项目通过LEC法计算得出D值>320时,需停产整改[3] 。
国际通行的四级分类体系为:
Ⅰ级(安全可忽略):风险值<$10^{-8}$/年,无需干预[1][4]
Ⅱ级(临界需控制):$10^{-8}$~$10^{-6}$/年,需定期监测[2][4]
Ⅲ级(危险需立即处理):$10^{-6}$~$10^{-3}$/年,必须实施工程控制[4]
⅄级(灾难性风险):>$10^{-3}$/年,立即停产排除[1][4]
瑞典环保局将化学污染物最大可接受风险设定为$10^{-6}$/年,辐射风险阈值则更低至$10^{-8}$/年[2] 。
危险性评估遵循四阶段科学程序:
危害识别:通过毒理学实验确定化学物的潜在有害性[5]
危害表征:建立剂量-反应曲线,量化单位暴露量的效应强度[5]
暴露评定:监测实际接触频率与剂量水平[5]
风险表征:综合前三阶段数据,计算不良效应发生概率并分析不确定性[5]
例如化妆品风险评估中,需测定熊果苷水解率是否超过0.015%的致敏阈值。
工业生产领域通过三重维度控制危险性:
硬件防护:设置130m3事故池拦截泄漏物,降低后果严重度[2]
概率控制:执行防火规范使事故概率<$10^{-6}$/年[2]
应急管理:建立三级响应机制,按扩散概率启动撤离预案[2]
某涂料储运项目测算显示,其重大泄漏事故发生率<$10^{-5}$/年,属Ⅱ级可控风险[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