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源旧志》载:“东洋桥,(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十一月,因安平桥成,父老复请于郡守赵令衿曰:‘镇东南隅,渡名东洋,其港深阔,愿复得桥。’赵公许之,乃由里人进士临漳尹椽史进督建。”
绍兴二十三年(1153)三月,东洋桥建成。东洋桥形制如安平桥,为石墩石梁桥,原长四百三十二丈,为安平桥的三分之二,宽一丈二尺余,酾水(桥墩)二百四十二道,桥上造东西二亭。
赵令衿写了《东桥碑记》赞颂东洋桥,并写下《咏东洋桥》诗: “为问安平道,驱车夜已分。人家无犬吠,门巷有炉熏。月照新耕地,山收不断云。梅花迎我笑,为报小东君。”
明嘉清三十六年(1557),为防倭寇侵扰,晋江县令卢仲佃在安海筑造石城,刚建到一半,倭寇悍然侵入烧掠而去。后来,安海乡贤、安徽池州知府柯实卿继续筑造,拆东洋桥之石以作城基。东洋桥荒废匿迹150多年,逮至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才由安海人施滔重建,后又废。道光元年(1821),安海人蔡时昭、周益兴合力再造。尔后虽有多次重修,到六十年代又拆毁以修水利,现仅存48米、桥墩20座,已失昔日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