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中“腊月”特指农历十二月,农历十月称“寒月”,十一月称“冬月”,三者共同构成冬季最寒冷时段[2][3]
部分语境中可延伸指代整个寒冷冬季,如描述“大雪纷飞,漫山遍野一片白色”的自然景象
源自汉代无名氏《别诗(骨肉缘枝叶)》:“征夫怀远路,游子恋故乡。寒冬十二月,晨起践严霜”[2][3]
诗句通过“践严霜”的细节描写,生动刻画了冬季清晨的酷寒环境,成为成语的文学溯源依据[2]
语法功能:主要作宾语或定语,如“正值寒冬腊月”“寒冬腊月的北风”
语义侧重:强调特定时间段(腊月)的极端寒冷属性,与泛指冬季的“数九寒天”存在细微差异[3]
典型例句:“寒冬腊月大雪纷飞”通过白描手法展现寒冷景象,“十冬腊月”则作为异形词与之同义
节气对应:农历十二月包含小寒、大寒节气,印证“最冷时段”的释义[1][2][3]
文学意象:常与“冰天雪地”“滴水成冰”等冬季成语并列使用,强化寒冷意境[1][3]
语言演变:现代汉语中保留原始含义,而“腊月”的文化符号使其成为冬季的标志性时间指代词
英文直译为“severe winter”,但失去农历月份的特指含义
日语惯用“極寒の腊月”(ごっかんのろうげつ)表达,保留汉字文化圈对“腊月”的共通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