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体叶状,柔嫩,海绵状,淡绿色或绿色或黄绿色,有时有光泽,沿边缘常紫色,长0.5—1厘米,宽3—5毫米,1—3次分枝,先端凹陷处紫红色,背面观气孔室分界清楚;横切面的基础组织约占厚的1/3,占宽的约1/4,背表皮单皮层厚壁细胞,气室2—3层;气孔简单型,5—9个细胞围绕;腹鳞片不规则2—4列,线披针形,透明,无油胞。雌雄同株。雄托不高出精子器,生于贴叶状体的椭圆形雄托上。雌托生于叶状体先端,托柄短,1—2毫米长,无鳞和假根;雌托2—4裂瓣,总苞筒状,每个雌托2—4个孢蒴,成熟后不规则裂开。孢子褐色,直径50—60微米,有粗疣。 小高山苔
生长于湿地或岩石上。
苔藓不适宜在阴暗处生长,它需要一定的散射光线或半阴环境,最主要的是喜欢潮湿环境,特别不耐干旱及干燥。养护期间,应给予一定的光亮,每天喷水多次,(依空气湿度而定)应保持空气相对湿度在80%以上。
另外,就是温度,不可低于22℃,最好保持在25℃以上,才会生长良好。苔藓植物是一群小型的多细胞的绿色植物,多适生于阴湿的环境中。最大的种类也只有数十厘米,简单的种类,与藻类相似,成扁平的叶状体。
产于贡山、河口、金平。分布于黑龙江、吉林。日本也有。中国首次记录。[1]
关于苔藓植物的来源问题,尚无一致的意见,有人认为起源于绿藻,其理由为:含有相同的光合作用色素;相同的贮藏淀粉;精子均具有2条等长的顶生鞭毛;孢子萌发时所形成的原丝体,与丝藻也很相似;绿藻的卵囊与精子囊的构造可与苔藓植物的颈卵器和精子器相比拟。
另一种观点是由裸蕨类植物退化而来,裸蕨类出现于志留纪,而苔藓植物出现于泥盆纪中期,要比裸蕨晚数千万年。从进化顺序上说,它们很可能起源于同一祖先。但是,上述两种观点至今还缺乏足够的证据,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由于苔藓植物的配子体占优势,孢子体依附在配子体上,但配子体构造简单,没有真正的根,没有输导组织,喜欢荫湿,在有性生殖时,必须借助于水,因而在陆地上难于进一步适应和发展,这都表明它是由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