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装本的核心工艺包括折页(将印刷纸张折叠成书帖)、配页(按顺序叠放书帖)、订本(用胶粘剂固定书脊)、包封面(黏贴纸质封皮)及切光书边(裁切毛边)[1] [4] 。主流的无线胶订工艺通过热熔胶渗透纸张纤维实现装订,替代了早期易锈蚀的铁丝装与骑马订方式[1] [6] 。胶订后的书脊平整且允许180度摊开阅读,但长期使用后存在脱胶散页的风险[2] 。
在装订结构上,精装本采用锁线工艺缝合书帖,再粘贴硬纸板书壳制成不可弯折的封面[2] [5] ,而平装本通过胶水直接固定书页与软封面。材料方面,精装本使用加厚纸板、皮革或织物作为封面,内页纸张克重更高,平装本则采用普通印刷用纸和铜版纸封面[3] [5] [6] 。据行业统计,平装本的生产成本仅为精装本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5] 。
平装本封面多采用157-250g铜版纸,内页使用60-80g书写纸或胶版纸,相较于精装本的高档涂布纸,在纸张白度、平滑度等指标上要求较低[2] [6] 。印刷环节中,平装本对色差控制标准低于精装本[2] [5] 。两者的油墨附着力和套印精度标准也存在明显差异,精装本要求墨层耐磨性达到4级以上,平装本仅需2级标准[2] 。
作为大众流通版本,平装本重量较精装本减轻约30%-40%,更适合随身携带阅读[5] [6] 。其市场定价策略聚焦于降低阅读门槛,例如经典名著平装版售价通常仅为精装书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5] 。出版行业通常先推出精装本满足收藏需求,半年至一年后再发行平装本扩大市场覆盖率[2] 。
平装本的形成源于20世纪初机械装订技术的普及,取代了手工线装和包背装工艺[6] [7] 。1935年英国企鹅出版社首次大规模采用无线胶订平装书,使单册成本下降至精装书的五分之一[5] 。我国在1980年代引进自动胶订生产线后,平装本取代了90%以上的线装书市场份额[6] 。随着环保要求提升,水性胶粘剂逐步替代传统热熔胶,使平装本的装订工艺更加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