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最早见于战国时期《荀子·礼论》,原文"使生死终始若一……忠臣孝子之极也",系统阐述了儒家忠孝伦理的核心理念。唐代杨炯在《唐上骑都尉高君神道碑》中以"金友玉昆,忠臣孝子"的表述,将兄弟才德与忠孝品质并置,印证了该成语在古代文献中的实际应用。
语法功能:主要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或定语成分
使用范围:多用于书面语境,常见于历史典籍、文学作品及道德论述
搭配形式:常与"之极""令名"等评价性短语组合,构成"忠臣孝子之节"等固定表达
在封建伦理体系中,"忠臣孝子"被奉为道德实践的至高标准。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种田"[3] [4] 谚语,折射出传统社会将忠孝品德与耕读传家并列的价值取向。这种观念深刻影响着古代士人的行为选择,并与"官本位"文化形成互动机制[1] [2] 。
成语通过固化"忠孝两全"的伦理范式,强化了传统社会的等级秩序。资料显示,其常与"崇本抑末"等贬抑商业的表述形成对照[3] ,凸显士农阶层相较于商人的道德优越性。清代《八仙全传》第25回中"触君父之怒仍保忠臣孝子令名"的用例,证实了该成语在近代文学中的持续影响力。
近义词汇:"忠孝两全""忠孝节义"等成语均强调忠孝并举的道德要求
对立概念:"乱臣逆子"作为反义表述,指代违背忠孝伦理的负面形象
关联概念:"移孝作忠"揭示了忠孝伦理向政治效忠转化的思想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