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报恩寺的前身是建初寺,据《金陵梵刹志》记载,东吴赤乌十年(248年),僧人康僧会乘船来到长干里传授佛教,并受到了东吴大帝孙权的接见,十四日后他如约呈上一颗五色的舍利子,孙权见后便帮助他修建了寺庙和佛塔。寺庙名为“建初寺”,是江南地区第一座寺院,以佛塔为中心建造,佛塔名为阿育王塔,供奉着印度而来的感应舍利。[4] [5] [6]
东吴灭亡后,受战乱影响建初寺和阿育王塔被焚烧损坏。晋太康年间(280年—289年)为延续烟火供奉神佛,古人在旧址附近重新修建了寺庙,改名为长干寺。[5] 据《梁书·诸夷》《南史·夷貊上·海南诸国》二书记载,东晋宁康三年(375年),有一位原名刘萨河的并州僧人曾昏迷七日,惊醒后并自称看见地狱中残酷惩罚的场景,后听从僧人劝告,前往南方寻找阿育王塔,以忏悔此前打猎时犯下的杀生罪孽,出家后改名为慧达。慧达来到长干寺后被其发出的异样颜色所吸引,推断里面藏有舍利,便召人挖掘,发现了三颗舍利,又在长干寺的西边建造一塔用来重新供奉舍利,从此寺庙变为双塔院形式,影响了江南后来的寺庙建造构成。[4] [26] [27]
南北朝时期是长干寺的第一个发展鼎盛期。[8] [7] [26] 南朝梁武帝在大同三年(537年)重建佛塔,在挖掘中发现装有银制壶器的石匣子,银壶中藏有7粒舍利、佛螺髻发和佛爪。同年9月,梁武帝再度修缮双塔后,将舍利同其他佛物放入金玉所制七宝塔中,再藏入双塔地宫内石匣中,同时放入王侯贵族和上层百姓提供的珍贵财宝。[4] [9]
隋唐时期因政治影响,长干寺没有重大变动。[4] [10] [11]
唐朝长庆四年(824年),身为佛教信徒的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刺史李德裕,听闻梁武帝挖掘舍利的事迹后,前往上元县(今南京市)再次挖开荒废已久的长干寺阿育王塔地宫,并发现了21枚舍利,其中11枚运回润州、10枚继续保留在长干寺中。根据史料记载,“敬宗宝历二年(826年)三月乙亥,甘露降北固山”被视为祥瑞,李德裕在北固山建造甘露寺并修建石塔为替唐穆宗祈福,石塔地宫中便放置了自长干寺运回的11枚舍利,并将整件事详细完整记载于镇江甘露寺的《重瘗长干寺阿育王塔舍利记》石刻铭文中,学者华国荣称“这些舍利以后一直留在镇江”。[4] [10] [11]
北宋端拱元年(988年),印度僧人僧可政得到玄奘大师的顶骨舍利,并供藏在长干寺塔楼中。[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