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例:唐杜甫《百舌》诗:“百舌来何处?重重祗报春。”
宋陈师道《谢王立之送花》诗:“城南居士风流在,时送名花与报春。”
陶斯亮《一封终于发出的信》五:“它仅仅是一朵小小的白花,是女儿向您志哀和报春的一朵小小的白花。”
春宫
明清时期,中原的“春官”、“春吏”概由乞丐或娼妓充当。北方将沿街、沿途叫喊“春来了”看成是一件并不光彩的事情,于是百姓人家都不愿意扮演春官,官府只好年年延请乞丐或娼妓来担任。客家地区则一般由男童来装扮“春官”、“春吏”以及春神,认为童男子纯洁,符合神的心意,装扮春官、春神的男童亦可以由此沾染“神气”,受到春神特别的护佑。
春牛图
直至民国年间,客家地区年年的皇历上都印有芒神、春牛图。清末《点石斋画报》上的“龟子报春”、“铜鼓驱疫”,都是当时立春节日颇为流行的重要民俗。
春字歌
山西民间过去流行报春唱《春字歌》:“春日春风动,春江春水流。春人饮春酒,春官鞭春牛。”报春的“春官”到来之时,无论士、农、工、商,见到春官都要作揖礼谒。报春人如遇到摊贩、商店,则可以随便拿取货物、食品,店主不但不驱赶,反而笑脸相迎。
春剪纸
江南扬州则有剪纸报春的习俗,这一习俗自唐宋时期开始形成。扬州人在立春之日剪纸为花,做成春蝶、春线、春胜等样式,“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观以为乐。扬州剪纸线条清秀流畅,构图精巧雅致,形象夸张简洁,技法变中求新,独具“剪味纸感”的艺术魅力,是中国南方民间剪纸艺术的代表之一。其用纸以安徽手抄宣为主,厚薄适中,无色染,质地平整。用以张贴在门楣、窗户上报春的剪纸,一般有《百花齐放图》、《百菊图》、《百蝶恋花图》。
客家报春的男童并不随取商店、摊铺物品,而是接受商家、官衙、乡邻的红包利是。报春时,“春官”还往往派送“春牛图”、“春帖”,给乡邻带来更多的吉祥与春福。
多花报春又名西洋报春,为报春花科报春属植物。株丛不大,花色鲜艳,形姿优美,春节前后开花,成为春天的信使。在欧洲各国普遍栽培,是家庭陈设中最珍贵的盆花之一,也是圣诞节和新年的必备之物。在丹麦和荷兰都产业化生产,栽培品种十分丰富。在亚洲,日本报春花栽培也比较普遍,每年生产在1630万盆,产值2800万美元。中国20世纪30~40年代在上海、南京等地,已有少量报春花栽培,80年代以后,四川、云南等地开始有小批量生产。至今,中国虽然是报春花的分布中心,但原始种缺乏改良,花小色淡,市场难于接受,而欧美的改良种,花大色艳,十分适合盆栽观赏,是一个很有开发前途的盆花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