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永乐年间(1403年—1424年),武英殿建成。
明初,武英殿是帝王斋居、召见大臣的场所,后改由文华殿举行此类活动。
明崇祯年间(1628年—1644年),武英殿成为皇后千秋(生日)、命妇朝贺仪的场所。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春,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成立大顺政权。同年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武英殿草草举行即位仪式。次日(同年四月三十日),李自成撤离北京,下令火烧紫禁城,除武英殿以外大量建筑被毁。同年夏,清兵入关后,摄政王多尔衮先行抵京,因武英殿未被毁,便以武英殿作为理事之所。 武英殿
清初,武英殿成为皇帝便殿,举行小型朝贺、赏赐、祭祀等仪典。
清康熙八年(1669年),因太和殿、乾清宫等处维修,康熙皇帝曾移居武英殿。
清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设立武英殿书局。
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武英殿左右廊房设为修书处,掌管刊印装潢书籍之事,由亲王大臣总理,下设监造、主事、笔帖式、总裁、总纂、纂修、协修等30余人,由皇帝和翰林院派充。
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以后,武英殿大量刊刻书籍,使用铜版雕刻活字及特制的开化纸印刷。
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后,武英殿逐渐停止刊刻书籍,武英殿之书凡存而不发者一向贮于敬思殿中。
清同治八年(1869年),武英殿被火焚,烧毁正殿、后殿、殿门、东配殿、浴德堂等建筑共37间,书籍版片焚烧殆尽。同年,武英殿重建[1] 。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武英殿进行大规模修葺。
民国二年(1913年)10月10日,袁世凯在太和殿宣誓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后,在武英殿备有茶点招待数百位中外来宾。
民国三年(1914年)1月12日,成立古物陈列所,拟使用武英殿为陈列室。同年3月,由德国的罗克格公司设计施工,将武英殿、敬思殿改建为陈列室,并建过廊将两殿连接成工字形。同年10月10日(双十节),被连接为一体的武英殿、敬思殿对外开放,武英殿也成为了北京故宫的第一座展室[2] 。
20世纪60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央有关部门提出方案,欲将武英殿改造为群众娱乐场所,该方案被时任文化部部长陆定一否决[4] 。
改革开放以后,武英殿长期未对外开放[5] 。
2005年,武英殿进行修葺。同年8月27日,武英殿修缮工程竣工并对部分学者开放。同年10月,武英殿设立故宫博物院书画馆,举办“盛世文治——清宫典籍文画展”,正式对游客开放[3] 。 《故宫藏历代书画展》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