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大,呈丁字形,壳质重厚而坚韧。两壳略相等,壳两侧不等。右壳较平,左壳稍凸,背缘直长,腹缘多近圆形;前缘和后缘多数较直而互相平行,但也有少数略歪的;壳两侧边缘不直,呈大形波浪状。壳顶一般较小,略向前弯,并稍稍超出背缘;壳顶前方和后方各具有1个大形耳状突起,使整个贝壳形成锤形或丁字形。两壳表颜色相同,均呈黄白色或土黄色。具有较明显的同心生长轮脉,有的略呈鳞片状,尤以壳后端较明显,不规则;一般不光滑,较粗糙。足丝孔较小,或不明显。贝壳内面较光滑,内脏块占有的地方呈棕黑色或灰黑色,为珍珠层,略具珍珠光泽;一般此区较小;从珍珠层区以后至壳缘,为棱柱层区;此区无珍珠质,较大,其颜色略与壳表相同。闭壳肌痕较明显,呈长条形或长卵圆形,棕黑色,位于体前半部近后背缘。铰合线较长,无铰合齿。韧带槽较大,1个,近三角形,稍斜,约位于背缘中部稍近前端。韧带紫褐色,位于槽中。软体部 外套亦为简单型,无愈合点。外套壁较薄、半透明;外套缘较厚。闭壳肌为长条状;后收足肌稍大,呈卵圆形,与后闭壳肌相连接。鳃稍大,较薄,位于外套腔中。唇瓣呈三角形,较小,多与鳃相接。足细长,略呈蠕虫状;足丝细、丝状,呈黄褐色。测量壳长(mm) 壳高(mm) 壳宽(mm) 耳长(mm)1 63 186 20 1332 49 142 12 1173 46 130 11 125[1]
为热带种。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海,栖息在潮间带低潮线附近,至潮线 下百米内的浅海。多生活在泥沙质的海底,贝壳半埋在泥沙中,壳后面露出地面,以足 丝附着在泥沙中的沙粒和石块上。由于它的壳表较粗糙,壳表常被牡蛎、苔藓和多毛类 动物附着。
国内:台湾西部沿海,广东(南澳,汕头,宝安,硇洲岛),香港,海南(崖县),底栖生物从广东南澳外海,北部湾,海南岛南端至南沙群岛海域。
国外:印度西太平洋区,如非洲,印度洋,澳大利亚和日本南部沿海。
[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