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郡县图志》记载,绵州置于隋开皇五年(公元585年),“因绵水为名也”。[235] 2000年新版《绵阳市志》载,“绵阳因地处绵山之南,民国2年(1913)依照‘山南水北’为‘阳’的古义,命名为绵阳。”[235]
绵阳市是中国早期人类活动地区之一,边堆山遗址出土有45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和陶器。
高祖二年(前201年),置涪县始。
高祖六年(前197年)建置广汉郡。
元封五年(前106年),广汉郡由乘乡(今广汉市境内)迁到梓潼县。
新莽
孺子婴初始元年(8年),王莽篡汉建立新朝,改涪县为统睦县,寓统一和睦之意,故得名,属就都郡。
东汉
建武十三年(37年),灭成家,复置涪县,属广汉郡。
元初二年(115年),益州刺史部和广汉郡均迁至涪县,元初三年(116年),州、郡皆迁出市境。
东汉末年,刘备据蜀,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分广汉郡北部地区设梓潼郡(治梓潼县)。
建兴三年(225年),分广汉郡东部地区设东广汉郡(治今三台县境)。自此后,市境相沿各代均有州、郡、府等县以上政区建置。
魏晋南北朝
三百余年间,战争频繁,政区建置变化较大。
西魏改涪县为巴中县,置潼州,治巴中县(今四川绵阳市东)。
政区建置逐渐稳定。
开皇元年(581年),改巴中县为巴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