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有行在都指挥处置使,为临时差使。[9] 据杜文玉教授考证,都指挥使在晚唐时已为较常见的武职。《资治通鉴》广明元年(880年)十一月条载:“汝郑把截制置都指挥使齐克让奏黄巢自称天补大将军。”张国刚教授于《唐代官制》中亦说:都指挥使,“掌领兵征讨,与都知兵马使无异,而晚唐都知兵马使之名已不多见。疑即为都指挥使所代替。”[2]
五代时,始用作统兵将领之称,尽统诸将,非一都之指挥使。[1]
宋殿前司和侍卫亲军马、步军司均设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下属各军设都指挥使。[1]
辽南面官与北面官、金殿前司、京城武卫军与诸总管府皆有都指挥使。[9]
元置都指挥使司,设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1]
明初,于中央设置都督府,为全国军政之总理机关。地方则设都卫指挥使司及行都卫指挥使司,置都卫指挥使及行都卫指挥使,主管一方军政,而受成于都督府。[3] 各省都指挥使司设都指挥使一人,为地方最高军事长官,隶属于京师的五军都督府。[1]
清军入关以后,都司“民化”趋势愈发明显,其军事职能渐趋消失。雍正三年(1724年),清代的都司全部裁撤,从此再无都指挥使司意义上的都司,只余绿营兵的中级官员“都司(佥书)”。[16] 另据《清史稿》记载,清设有外卫都指挥使(正二品),銮仪卫都指挥使(正一品)等官。[19]
明初年,可以世袭得之。洪武四年(1371年)以都指挥使节制方面,职任甚重,定制不准世袭,全由朝廷选择升调。[3] 在素质要求方面,则是“考选其才者充之”。[17]
明代任官之事,武归兵部。《明史·选举志》记载,“凡大选,曰色目,曰状貌,曰才行,曰封赠,曰袭荫。其途有四,曰世职,曰武举,曰行伍,曰纳级。初,武职率以勋旧。太祖虑其不率,以《武士训戒录》、《大诰武臣录》颁之。后乃参用将材,三岁武举,六岁会举,每岁荐举,皆隶部除授。”而“官之大者,必会推”,则“都指挥、留守以下,上一人”。这说明,明代都指挥使的选任有世袭、大选和会推等途径。[18]
明代所设都卫凡13处:(1)燕山;(2)西安;(3)太原;(4)杭州;(5)青州;(6)江西;(7)成都;(8)福州;(9)武昌;(10)广东;(11)广西;(12)定辽;(13)河南。此外,又置行都卫3处;(1)西安;(2)大同;(3)建宁。太祖洪武八年(1375年)十月,诏各都卫一律改名为都指挥使司。至于称谓,13处都卫之中,江西、广东、广西、河南4处本为省名,故沿而未改;余下9处,皆改以行省为号。于是改燕山为北平﹔西安为陕西;太原为山西;杭州为浙江;青州为山东;成都为四川;福州为福建;武昌为湖广;定辽为辽东。至于行都卫亦改为行司:西安改为陕西;大同改为山西;建宁改为福建。洪武十三年(1380年),中央罢都督府,并置前、后、左、右、中等五军都督府,而总于兵部。于是上述13处都司及3处行都司,则按其方位分属五府,并间接受成于兵部。其后都司、行都司累有析置变更,至宣宗宣德中(1426~1435年)定制:全国凡有都司十六,行都司五。16处都司,除上述13个省每省各有一司外,还另设辽东、大宁、万全3处;5处行司则为:山西、陕西、福建、四川及湖广。[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