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金银是青铜器重要装饰工艺之一。金不仅是贵重金属,还具有较好的延展性,可以制成极薄的箔或拔成极细的丝。银虽次之,但性能也属上乘。人们便利用它们优异的延展性,用来装饰器物。其工艺是先在铜器表面预铸出浅凹的纹饰或字形,然后在凹槽内嵌入细薄的金银片或金银丝,再经过打磨使器表光亮,从而利用金银和青铜的不同光泽映衬出各种色彩辉煌的图案与铭文。在青铜器上施以金银错工艺始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战国中晚期至西汉。[15]
中国青铜器上的错金银装饰,出现于春秋中期或稍晚,较为稀见。代表器如栾书缶、子乍弄鸟尊、吉日壬午剑等。其中春秋中期晋国的栾书缶,器表有错金铭文40字,为所见最早的一件错金铭文铜器。 错金银作品
战国时期,错金银青铜器甚为流行,几乎各国制造的寿铜礼器、生活器、兵器等都使用了这种新工艺。北方地区的三晋、秦国、魏国以及中山国出现了大量绚丽多彩的错金银青铜器,南方地区的楚国、吴越等的错金银工艺也别有特色,尤其是兵器上的错金工艺多于错银工艺。战国早期的错金银器以山西长治分水岭出土的豆和盘为代表,其通体错以变形龙纹、斜角云纹和垂叶纹;战国中期的以河北平山中山王墓为代表,如虎噬鹿屏风座、双翼神兽器座、铜牛等,通身金银交错,把原本就极为优美的造型装饰得富丽堂皇。此外,安徽寿县出土的鄂君启节的铭文和湖北随县出土的曾侯乙墓编钟的错金文字均堪称惊世之作。
两汉时期的错金银工艺在春秋、战国传统技术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和创新。有不少金属艺术品,表面既错金又错银,有的还镶嵌以绿松石,构成绚丽多彩的图案。错金银技术达到流畅自如和出神入化的纯熟地步。尤其在一些王室和诸侯王等贵族墓葬中出土的金属细工铜器,可称得上是奇珍异宝。例如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一件博山炉,通体以错金饰流云纹、卷云纹、鸟兽人物、山石树木等,线条流畅自如,体现出高超的工艺水平。又如江苏邗江广陵王刘荆墓出土的牛灯,通体饰错银的流云状龙凤纹,做工也十分精细。[6]
错金银工艺是战国、西汉时期最常用的一种金属细工工艺,汉代许慎编的《说文解字》的大字典对“错”字,只有一种解释:“错,金涂也,从金昔声”。错金银最流行的汉代,对“错”字的全部解释,就只有上述八个字,说明那时所说的错金银,就是把金银涂画于青铜器上的意思。清代杰出的文字学家段玉裁注释说:“错,俗作涂,又作措,谓以金措其上也”。所以,广义说,就是凡是在器物上布置金银图案的,就可以叫错金银。《辞海》,对“错”字的第一解便是:“错,用金涂饰”。饰,就是纹饰。《康熙字典》对“错”字的解释,是引《集韵》“金涂谓之错”。[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