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发生火灾时,火灾除了在建筑物内部蔓延扩大外,有时还会通过一定的途径蔓延到邻近的建筑物上。为了防止火灾在建筑物之间蔓延,十分有效的措施就是在相邻建筑物之间留出一定的防火安全距离,即防火间距。从消防方面考虑,防火间距还起到了为消防灭火战斗、为建筑物内人员和物资的紧急疏散提供场地的作用。在建筑总平面布局防火中,确定好建筑物之间的防火间距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技措施。[2]
通过对建筑物进行合理布局和设置防火间距,可以防止火灾在相邻建筑物之间蔓延,合理利用和节约土地,并为人员疏散和灭火救援提供条件,减少失火对邻近建筑及其居住(或使用)者的热辐射和烟气影响。[3]
影响防火间距的因素很多,如热辐射、热对流、风向、风速、外墙材料的燃烧性能及其开口面积的大小,室内堆放的可燃物种类及数量,相邻建筑物的高度,室内消防设施情况,着火时的气温及湿度,消防车到达的时间及扑救情况等。
1.热辐射。辐射热是影响防火间距的主要因素。当火焰温度达到最高数值时,其辐射强度最大,也最危险,如伴有飞火则更危险。
2.热对流。无风时,因热对流的温度在离开窗口以后会大幅降低,所以热对流对相邻建筑物的影响不大,通常不足以构成威胁。
3.建筑物外墙门窗洞口的面积。许多火灾实例表明,当建筑物外墙开口面积较大时,发生火灾后,在可燃物的种类和数量都相同的条件下,由于通风好、燃烧快、火焰温度高,因而热辐射增强。在此情况下,相邻建筑物接受的热辐射也多,当达到一定程度时便会很快被烤着起火。
4.建筑物的可燃物种类和数量。可燃物种类不同,在一定时间内燃烧火焰的温度电有差异。如汽油、苯、丙酮等易燃液体,燃烧速度比木材快,发热量也比木材大,因而热辐射也比木材强。在一般情况下,可燃物的数量与发热量成正比关系。
5.风速。风能够加强可燃物的燃烧,促使火灾加快蔓延。露天火灾中,风能使燃烧的颗粒和燃烧着的碎片等飞散到数十米远的地方,强风时则更远。风给火灾的扑救带来困难。
6.相邻建筑物的高度,一般地说,较高的建筑物着火对较低的建筑物威胁较小;反之,则较大。特别是当屋顶承重构件毁坏塌落、火焰穿出房顶时,威胁更大。据测定,着火的较低建筑物对较高建筑物辐射角在30°~45°时,辐射强度最大。
7.建筑物内消防设施,建筑物内设有火灾自动报警装置和较完善的其他消防设施时,能将火灾扑灭在初期阶段。这样不仅可以减少火灾对建筑物造成的损失,而且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火灾蔓延到附近其他建筑物的可能性。可见,在防火条件和建筑物防火间距大体相同的情况下,设有完善消防没施的建筑物比消防设施不完善的建筑物的安全性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