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8年9月10日,法国天文学家赫尔曼·戈尔德施密特在巴黎天文台观测到一颗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间的新天体,该发现被国际天文学界确认为第54颗小行星。此次发现正值19世纪欧洲天文观测技术快速发展的阶段,当时采用目视观测结合手绘星图的方法进行天体搜寻。
观测记录显示,哲女星属于主带小行星,其轨道半长轴约为2.71天文单位,绕太阳公转周期约4.46地球年。由于当时天体力学计算水平的限制,精确轨道参数的测定经历了数年时间才得以完成。
19世纪中叶前,小行星命名遵循严格的神话体系,均采用希腊罗马神话中的女神名称。1867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调整编号系统时,将谷神星重新归类为1号小行星,哲女星因此获得永久编号54[1] 。
亚历山大·冯·洪堡作为首位被用于小行星命名的男性科学家,其姓名通过拉丁语构词法转化为女性形式"Alexandra",这一创造性命名突破了传统命名惯例[1] 。该案例直接推动了1870年代小行星命名规则的修订,允许使用科学家本名(不再强制女性化)及地理名称。
在伟烈亚力与李善兰合译的《谈天》1859年版中,哲女星已被列入"测得诸小行星者之名与测得之日"附表,成为中文文献最早记载的54号小行星[2] 。这个译本首次系统地将西方小行星研究成果引入中国学术界。
2010年4月15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通过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发布公告,正式确定"哲女星"为标准中文译名[2] 。该命名被收录于2015年出版的《英汉天文学名词》,标志着其术语规范性的确立。
作为19世纪发现的第54颗小行星,哲女星的观测数据为研究主带小行星分布规律提供了早期样本。其发现时间恰逢天体照相术发明前夕,保留了目视观测时代的最后一批完整记录。
在20世纪的天体分类研究中,哲女星的光谱特征被归类为S型小行星,这类天体主要由硅酸盐和金属成分构成,约占主带小行星总数的17%。这一分类结果通过1980年代的红外天文卫星观测得到进一步验证。
《谈天》附录记载的详实数据,证明哲女星在19世纪已具备完整的轨道参数记录[2] 。该文献将发现日期精确到年月日,与欧洲天文年鉴的记录完全一致,反映出当时中西方天文学交流的密切程度。
现代天文数据库(如JPL小天体数据库)中,哲女星的轨道根数仍保留着19世纪原始观测数据的计算结果,为研究历史观测精度提供了基准参照。其绝对星等被测定为8.86等,表面反照率估计值为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