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地战是随着兵器及工程技术的不断发明使用和战争的不断发展而变化的。
冷兵器时代,防御者常以深沟高垒形成要塞或城堡,抵御对方的进攻。进攻者则以填壕、堆山、爬梯和白刃格斗的方法进行强攻。火器出现以后,阵地防御作战开始将筑城与火力结合起来,依托筑垒要塞或野战阵地,以火力阻止敌方进攻;进攻作战则首先以火力破坏对方防御阵地,大量杀伤其有生力量,尔后利用火力效果接敌冲击。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阵地战成为主要作战形式。防御者依托由堑壕体系和筑垒地域组成的具有绵亘正面的纵深梯次的防御阵地,以绵密火力和积极的攻势行动挫败对方的进攻;进攻者使用大威力火炮进行火力准备,支援步兵、强击队对防御阵地进行突破,逐步向纵深发展进攻。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阵地战的规模和作战样式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具有诸军种、兵种合同作战的特点。阵地防御的纵深明显增大,防御体系更加完善,增强了反坦克工事和火力、障碍物配系;在防御实施中,更广泛地进行兵力、火力机动,进一步提高了阵地防御作战的积极性。阵地进攻通常集中优势兵力兵器,组成强大的突击集团,选择主要突击方向,在强大航空兵、炮兵火力支援下,实施连续的多波次的突击;突破对方防御后,快速向纵深推进,广泛实施机动,分割、合围、歼灭防御之敌,达成进攻目的。战后,阵地攻防作战又有了新的发展:阵地防御普遍建立以支撑点和要点、要地为基础的大纵深、多地带、立体的防御体系,构筑坚固工事,采取隐蔽防护措施,以强大火力与反冲击、反突击等积极攻势行动,抗击攻方各种火力袭击和集群坦克的冲击,粉碎敌从空中的垂直包围,为转入反攻创造条件。阵地进攻强调在决定性的方向上,集中优势兵力兵器,实施宽正面、大纵深、高速度的进攻,不断增强突击力量,在空降兵的配合下向纵深发展进攻,夺取胜利。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所进行的阵地战,是随着武器装备和战争形势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的。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力量弱小,通常乘反“围剿”的胜利有节制地以阵地进攻战,拔除敌方的据点,或消灭分散孤立防守之敌,巩固扩大苏区。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新四军受技术装备条件的限制,进行了一些以消耗、钳制或阻击敌人为目的的半阵地性质的防御,以及对敌占据点和小城镇的阵地攻坚战。
解放战争初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作战形式是运动战,随着力量的增长、装备的改善和战争形势的发展,阵地战的地位逐步提高,到战争中后期成为重要作战形式。这个时期的阵地防御作战多是野战阵地防御,并有保障主力兵团歼敌或辅助于运动战的特点,如辽沈战役中的塔山阻击战,既直接保障主力兵团攻歼锦州之敌,又辅助于辽西地区的运动战。阵地进攻作战主要是对坚固设防的大、中城市的攻坚战,如石家庄战役、济南战役、解放天津和攻克太原等;有些阵地进攻战则是为运动战创造条件的,如1948年6月中旬进行的开封攻坚战,就是为了达成在豫东地区以运动战歼敌而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