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病毒和噬菌体。这是一些没有细胞结构的微生物。它们具有一个核酸芯子和一个蛋白质外壳,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在其它生物的细胞内生长繁殖。但是它们具有生物的基本特性,即能进行自我复制并将其性状遗传至下一代。寄生在动物与植物细胞内的这类生物称之为病毒:寄生在细菌细胞中的这类微生物称之为噬菌体(亦称细菌病毒)。
病毒是1892年由伊凡诺夫斯基在研究烟草花叶病时发现的。但是直到1935年Stanley才将烟草花叶病的病毒正式确定[1] 。
这种微生物仅有一种核酸类型,即由DNA或RNA构成核心,外披蛋白质衣壳,有的甚至仅有一种核酸不含蛋白质,或仅含蛋白质而没有核酸。如病毒(virus)、亚病毒(subvirus)、朊粒(prion)。
非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病毒和亚病毒,后者又包括类病毒、拟病毒和朊病毒[2] 。
已发现并命名的非细胞型微生物约有3600种,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nternationalcommittee on taxonomy of virus,ICTV)根据病毒核酸类型、颗粒大小、形态、衣壳对称性,壳微粒数目及排列、有无包膜等对病毒采用一种非系统的、多原则的、分等级的分类法。2001年ICTV公布的病毒分类命名第七次报告中将病毒分为66个科、9个亚科和244个属。其中与人类关系较为密切的病毒有19科50多个属。
除了典型的病毒外,还有一些病毒样致病因子,其本质及在病毒学中的位置尚不明确,被称为亚病毒(subvirus)。包括:
①类病毒(viroid),1971年由Diener在研究马铃薯纺锤形块茎病时发现的一种比典型病毒更简单的感染因子,没有蛋白质衣壳,只有裸露的单股共价闭合环状RNA分子,主要使植物致病,与人类疾病关系尚不明了。
②卫星病毒(satel—lites),卫星病毒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可编码自身的衣壳蛋白,另一类为卫星病毒RNA分子,曾称为拟病毒(virosid),需利用辅助病毒的蛋白衣壳。其特点为由500---2000个核苷酸构成的单链RNA,与缺陷病毒不同,表现为与辅助病毒基因组间无同源性;复制时常干扰辅助病毒的增殖。
③朊病毒(prion),Prusiner等认为它是一种传染性蛋白颗粒,不含或仅含极微量的核酸,是引起羊瘙痒病、疯牛病和人类克一雅综合征(ereutfeldt—Jokob dis—ease,C—JD)的病原体[2] 。
①非细胞的大分子—分子生物;
②细胞内的生物态和细胞外的非生物态—“生活周期”;
③只含一种甚至没有核酸。
1898年荷兰人贝哲林克(Beijerinck)认为烟草花叶病的感染因子是比细菌小的有传染性的活的液体,并起名为病毒(vir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