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公车是一种历史非常悠久的独轮车,据说在诸葛亮的时代就已经有了。
鸡公车之得名,大概因为其形状有点像鸡公:一只硕大的轮子高高耸起,像昂扬的鸡冠;两翼是结实的木架,堆放货物;后面两只木柄,被推车人提起置于胯旁,自然像张扬的鸡尾了。现在再来回忆鸡公车,多少带有诗意的情调:田埂之上,薄雾之中,听见一阵“叽嘎叽嘎”的声响,那便是鸡公车的节奏,伴随着人和车的轻松律动,由远而近……推鸡公车的有农民,也有商贩。
鸡公车的最佳行驶路线是宽不过一尺的田埂和小路,在那上面,其他一切车辆都望而却步,唯有独轮的鸡公车游刃有余。所以注定,鸡公车是为小路而存在的,当越来越多的大路延伸到县、到乡、到村、到组,农民的交通工具也从手推车、马车、拖拉机变成了今天的摩托车、汽车。现在就连农村的小孩也不知道鸡公车是何物了,反而在城市的度假村里,有时还看得到它的身影,作为一种陈列品,点缀着现代人的生活,营造出一种田园情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其实真正采菊的人不会吟诗,而吟诗的人永远不会去采菊,由此看来,怀念鸡公车的人其实也与鸡公车无关。
鸡公车主要由车身、车轮组成。车身是由坚硬、质韧的木材如楸、橡、椴、槠、樟等树木劈凿刨制成的。车杠粗壮,长2米,前窄后稍宽,前半部分即安装车轮处约60厘米和手推部分约70厘米,胶轮安装在中间稍前一点部位,车轮上高出部分穿凿有车架,两边用硬木穿凿耸起,避免摩擦到车轮及所运货物。远望,耸起的车架酷似公鸡的冠,故俗称鸡公车。运输时,驾驶鸡公车者把两头套在车把手上的帆布带套在肩上,用手平稳推着鸡公车,付出体力相当大,特别是上坡时,甚至需另一个人帮着推,但此车能在崎岖小道上行驶,成为山区人民运送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运输工具。鸡公车普遍能载二、三百斤货物,擅长驾驶者甚至能载上七、八百斤。 鸡公车
乡镇摩托车未普及,公路行驶汽车少,节假日或各村镇圩期乘客多,客车显得紧张,其中有一个上落站乘客较多,一位其丈夫是驾驶鸡公车的农妇因有急事外出,欲乘客车赶路,司机不让农妇上车,农妇随口道:“排场(有什么了不起)!我的老公也驶车!”司机听到是同行业人之妻子,便想办法先让这位妇人上了车。途中,司机问那妇人,你丈夫驾驶什么车?妇人答道:“驶鸡公车。”这则有趣故事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改革开放前,乡镇交通不便,运输、坐车之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