䳍科的鸟类体重1.5-2千克;体长15-50厘米。在外观上看起来像鸡。羽毛颜色范围从浅棕色、深棕色到灰色,通常带有深色斑点或条纹图案。两性看起来很相似,虽然雌性可能稍大一些,羽毛图案更明显。身体特征包括头小,喙薄,脖子细长,翅膀和尾巴均短,腿粗、中等长,有三个短的前脚趾和一个指向后的脚趾,要么抬高要么不存在。䳍鸟具有固颌型(dromaeognathous)上颚(宽阔的犁骨防止基部蝶骨与翼状骨和腭骨连接)。它们行动灵活,能够飞行;具有充气的骨骼,长有隆起的胸骨(carinate sternum),有16-18节颈椎和融合的胸椎。基蝶骨与翼状骨相连形成基突。膝肘条纹斑状,鼻孔是全鼻孔(完整,不深裂)或分裂鼻孔(骨性鼻孔的后缘裂到或超出前颌骨),鼻孔不透水,存在鼻中隔。尾端腺(油腺)小而簇生。[6] 共6张 䳍
该科鸟类最大的物种集中在热带地区,尤其是亚马逊盆地。在北方,它们往往是森林或林地鸟类,而在南方,它们更喜欢开阔的栖息地。该科形成了南美洲的主要陆生鸟类群,在那里它们在生态上主要取代了鸡形目,没有其他鸟类家族具有可比的多样性、分布或栖息地适应性。美洲鸵鸟属仅在开阔的乡村发现,凤冠雉属和肉垂冠雉属通常仅限于森林,而雉科仅以该地区北部的少数物种为代表。[6]
䳍鸟出现于广泛的栖息地。山䳍属(Tinamus)、斑䳍属(Nothocercus)和穴䳍属(Crypturellus)的成员生活在茂密的森林中,斑䳍属喜欢高海拔地区,而大多数其他属的成员生活在草原、丘陵、山地森林和稀树草原中。山䳍属(Tinamotis)和斑䳍属更喜欢高海拔栖息地,高达5,000米,而其他草原的䳍属具有广泛的海拔范围。山䳍属栖息在南美洲和中美洲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墨西哥的热带地区,除了水生、白雪覆盖和真正的沙漠栖息地,以及巴塔哥尼亚的最南端。[6]
主要是能够在地面上行走和快速奔跑的走禽。是一些弱小的飞行者,短距离飞行笨拙但迅速。大多数物种栖息在地面上,也有一些栖息在树上。该科鸟类可以通过站立或蹲伏不动,或不显眼地走进茂密的植被来躲避捕食者。然而,如果被发现或受到惊吓,它们通常会从藏身之处飞出,伴随着特有的嘈杂的翅膀拍打声,落入不远处的隐蔽植被中。[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