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韩愈《原人》:“是故圣人一视同仁,笃近而举远。”[1]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一视同仁”。[1]

唐朝时期,佛教盛行,严重地威胁了儒家的统治地位。文学家韩愈倡导“古文运动”试图以此来恢复儒家的传统地位抵制佛教的发展,为此,他写了一系列的文章,抨击佛教和道教,维护儒家倡导的纲常礼教。[2]

韩愈在这些文章里也表达了他作为一名儒家学者对佛教和道家的痛恨,以及希望借此来医正天下人心的愿望。《原人》就是其中一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在文章中他提到:“圣人对待夷狄与禽兽,都是一样看待,不分远近,同施仁爱。后人就用“一视同仁”来表示对人同样看待,不分厚薄。[2]

在韩愈看来,真正的圣人对待百姓会“一视同仁”,同样仁爱,无论亲疏远近都会量才而用,不会因为亲疏远近而厚此薄彼。“一视同仁”与儒家的“施仁得仁”观念接近,圣德者立身处世,无论关系亲疏,都一视同仁,那么,别人也会用同样的态度来回报他,社会人际关系就会因此而变得和谐,天下得以治平。[3]

成文用法

“一视同仁”原指圣人对百姓一样看待,同施仁爱。后多表示对人同样看待,不分厚薄,平等对待。联合式结构,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4]

运用示例

宋·黎靖德《朱子语类》卷二十:“天下之物,理一而分殊,虽贵乎一视同仁,然不自亲始也不得。”[6]

元·萧德祥《杀狗劝夫》第一折:“为甚么小的儿多贫困,大的儿有金银,爹爹奶奶啊。你可怎生来做的个一视同仁。”[6]

古时候的人特别注重后代,如果一个人很长时间都没有儿子的话,就会从兄弟的儿子中过继一个,当作自己的后代抚养,把他成为自己的继承人。诸葛亮从青年时期就跟着刘备四处流浪征战,一直都没有自己的儿子。他的大哥诸葛瑾是吴国的高官,就把儿子诸葛乔过继给了诸葛亮做儿子。[5]

诸葛亮和大多数的父母一样,担心自己的孩子不成器,所以对诸葛乔的管教十分严格。虽然他是诸葛亮的儿子,在军营里诸葛亮一点也不偏担他,让他和普通的士兵同甘共苦。那时候诸葛亮北伐驻扎在汉中,让诸葛乔督运军粮。运粮的道路十分难走,这是一件苦差事。别人担心他是诸葛亮的独子,万一出了什么事,诸葛亮就后继无人了。可是诸葛亮坚持,说他在军中担任这样的职务,就该做这样的事。这种态度也没有因为诸葛亮自己的儿子出生而改变。[5]

因为诸葛亮的一视同仁,诸葛乔和周围的人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也养成了良好的个性,从不仗着自己是丞相的孩子就欺负别人。当时的人都评价他,虽然才能比不上诸葛瑾的另一个孩子诸葛恪,可是性格和为人都是一等一的优秀。[5]

相关查询: 一视同仁
友情链接: 知道 电影 百科 好搜 问答 微信 值得买 巨便宜 天天特价 洛阳汽车脚垫 女装 女鞋 母婴 内衣 零食 美妆 汽车 油价 郑州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杭州 南京 苏州 武汉 天津 重庆 成都 大连 宁波 济南 西安 石家庄 沈阳 南阳 临沂 邯郸 保定 温州 东莞 洛阳 周口 青岛 徐州 赣州 菏泽 泉州 长春 唐山 商丘 南通 盐城 驻马店 佛山 衡阳 沧州 福州 昆明 无锡 南昌 黄冈 遵义
© 2024 haodianxin 百科 豫ICP备14030218号-3 消耗时间:0.620秒 内存2.8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