蹶:栽跟头;振:振作。一跌倒就再也爬不起来。比喻遭受一次挫折以后就再也振作不起来。[1]
汉·刘向《说苑·说丛》:“一噎之故,绝谷不食,一蹶之故,却足不行。”[1]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补遗·外国·奉使被议》:“此数君俱才谞著闻,以出疆僨事,一时同入废籍,且近在七八年间,皆一蹶不复振。”
清 王夫之 《续通鉴论·汉宣帝》:“惮数岁之劳,遽期事之速效,一蹶不振,数十年兵连祸结而不可解。”
清 黄钧宰 《金壶七墨·王廉访》:“所虑者一蹶不振,从此为外夷所轻。”
梁斌 《红旗谱》四二:“可惜到了这二十世纪的中叶,就说什么也一蹶不振了。”
亦作“ 一蹶不兴 ”。
孙中山 《兴中会章程》:“乃以庸奴误国,涂毒苍生,一蹶不兴,如斯之极。”[2]
【近义词】一败涂地、一败如水
【反义词】东山再起、死灰复燃[1]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
示例:[1]
中考过后,落榜的我呆在家里,郁郁寡欢,从此一蹶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