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舒亚·雷诺兹爵士(Sir Joshua Reynolds, 1723年7月16日生于德文郡的普林普顿,1792年2月23日卒于伦敦。),英国18世纪后期最富盛名且颇具影响力的历史肖像画家和艺术评论家,英国皇家美术学院的创办人。雷诺兹强调绘画创作的理性一面,他的许多观点是英国18世纪美学原理最典型的体现。 伊丽莎白女士和她的孩子
英国学院派的创始者雷诺兹是普利茅斯军港附近教士的儿子,他天生是个勤于学习的人,儿时便与书牍为伴,再有便是把时光消磨在画板上。雷诺兹注定天生就是与理论为伍的画家,刚刚8岁,他就已经在攻读《画论》、《画理》两部著名的理论著作,在小小的心灵中默默背诵,并在自己练习时注意加以采用。 德文郡公爵夫人和孩子
18岁时他与老师因龌龊而分手了,同年父亲也去世了,雷诺兹一家迁到了城里居住。这时期,雷诺兹从一个满怀大志的少年,成长为一个满腹经纶的青年;他渐渐地有了名望,因为他出众的才学和画艺,也有了不少支持者,其中一个是英国海军舰队司令官奥古斯塔斯·凯佩尔,带他到了意大利,这对于一个青年画家来讲不啻于扣开了艺术大门,他贪婪地饕餮着不朽伟人的业绩。在这遍布艺术奇珍的圣地,他过分热中于研究,废寝忘食地学习,不幸患上了流感,发烧竟至耳聋,此后终生都是在无声世界中度过。 共7张 雷诺兹笔下的少年儿童
研究画理一般是文艺理论家们的事,即便画家也很少有人问津;当然,这不是说理论和画艺在根本上是冲突的,实际是因为真正的能够用精深的文字表述画理和思考的画家少之又少。
雷诺兹有着过人的思考空间和精力,在意大利的十年间,他坚持每天把思考成果总结成日记形式,并付有许多关于绘画的长篇论述。他几乎对每一幅名画都作出了详尽的记录,这种记录有时是以公理形式保留下来。公理不仅是对画家创作成败的详细分析,也包括自己在今后创作中应该借鉴的东西,这实在是一部具备审美情趣和理论价值的著作。
同时,雷诺兹临摹了大量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今天在世界各地很多令收藏家掉眼镜的作品就是出自他的手笔。在观摩过程中,他对米开朗基罗和提香表现出特别的热爱,尤其花心思研究了威尼斯画派对色彩的巧妙运用。30岁时,雷诺兹回到了阔别12年的故国,立刻得到了他众多显赫的朋友的捧场,成为整个艺坛的新秀。
那时,找雷诺兹画像的人络绎不绝,有趣的是精于理论的画家也善于经营:为了招揽主顾,雷诺兹画像最初的定价十分低廉,等到大量的人涌进他的画室时,便把价格升高一倍。那些被他画艺所吸引的贵族们,不得已把大量的金磅掏了出去。不久,雷诺兹便发了大财,搬进了伦敦豪华区的别墅。 共8张 雷诺兹笔下的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