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本义出自《世说新语》中"卿故堕其云雾中"的记载与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中"及有凶吉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的记载[1] ,原指被他人言辞迷惑的状态。现代释义延续"形容迷惑不解的样子"的核心内涵[2] ,如例句"他这番话我听的~的"。
在语法结构上具有以下特点:
动宾式四字格,符合汉语成语典型构词规律[2]
"云""雾"并列构成双重视觉障碍意象
可接续"里通外国""万里鹏程"等成语形成接龙组合
该成语在语言实践中展现多重应用维度:
日常生活:形容对晦涩表达的困惑,如"一天的课都上得~"[2]
文学创作:与"鹏霄万里"等意象形成互文参照
语言测试:国考《行测》例题中使用该成语考查逻辑填空
谜语文化:衍生出"龙王爷爷丢了鞋"等歇后语
其近义表达包含:
等义表达:云里雾中(异形词)
近义成语:如坐云雾[1]、云山雾罩[2]
反义表达:一目了然[2]、茅塞顿开[1]
文献考证显示,"云里雾里"与"如坐云雾"存在历时性关联。魏晋时期典籍中既见"堕其云雾"的直接表述,又有"如坐云雾"的扩展用法[1] ,二者共同构建了以云雾喻认知障碍的汉语表达体系。
在当代语言应用中呈现新特征:
网络语境中常省略为"云里雾"的非规范形态
公文写作中被建议慎用以避免歧义
与"不明觉厉"等网络流行语形成语义互补
成语接龙游戏中高频使用,可接续"里应外合"等16组词汇
对外汉语教学中,该成语常与"一头雾水"对比讲解,前者强调持续状态,后者侧重瞬时感受。据百度汉语平台统计,该词条查询量在公考季增长38%,反映其在应试领域的重要性[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