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纬度地区:一般是指地球表面从赤道到南北纬度30度的空间范围,即30°N至30°S以内地区(不包括30°N和30°S),其中包括热带、副热带。研究低纬度的意义在于它表示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由于位置的特殊性,也显示出独特的地理环境要素,如是太阳辐射的集中区,是气候变化比较均匀的地带,是大量生物资源广布而非常活跃的地区等。 低纬度
低纬度所反应的地理特征,是比较典型的:
低纬度是对地球表面纬度较低地带的刻画。是以赤道为中心向南北两侧延伸30度的空间。人们一般把纬度三等分,而低纬度是0度到30度的范围,中纬度是30度到60度的范围,高纬度是60度到南北极点90度的范围。从这种划分来看,它并不是明显地理意义的界线划分,而是人们为研究的方便,人为地对地球表面事物需要进行某种大致模糊的刻画时运用的一种方法。实质上,地球表面事物的空间和时间分异等地理要素是无法用三分法科学定量刻画的。尽管如此,低纬度所表征的各种地理意义是相对明确的。由于地球是球体,太阳辐射到地球表面的光热是南北递减的,用低纬度来描述这种热量的分布以至于这种热量分异对地球表面事物的存在,运动等影响,确实与其它纬度非常不一样。这表明,低纬度表达出了丰富的地球意义。而这正是其纬度位置偏低所要提示的内容。 低纬度
由于地球本身的物质结构不是一个均质体,加上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和公转,其各种受力因素,应力变化是很明显的。比如,重力加速度大小的分布,地球自转偏向力大小的分布等完全与中纬度和高纬度相比是相关很大的。再如,加上热量,辐射等因素的作用,其所反应的地理要素组合更是丰富之极。而这种地域性丰富显然与其它纬度地带相比,其丰富所表达的内涵是不一样的。 低纬度
低纬度气候主要受赤道气团和热带气团的控制,全年高温,月平均气温最低也在15℃以上。影响气候的主要环流系统有热带辐合带、信风、赤道西风、热带气旋和副热带高压等。这些系统的季节移动,导致降水量的季节变化。陆地低纬度气候带包括赤道带和热带。它由赤道多雨气候、热带海洋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干湿季气候和热带干旱和半干旱等5种气候类型所组成。除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分布至南、北纬30°外,其他气候类型均出现在南、北纬25°之内。具体来说,陆地低纬度气候带包括: 低纬度
赤道多雨气候
亦称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于赤道两侧南、北纬各5°—10°的范围内,包括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非洲的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以及亚洲马来群岛的绝大部分地域。这里地处低纬,是赤道气团的源地,同时位于赤道低压带,南北半球的信风在此辐合上升,多对流雨。全年皆夏,各月平均温为25—28℃,日较差比年较差稍大。年平均降水量多在2 000mm以上,月降水量最少也超过60mm。地带性土壤为热带雨林砖红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