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洛德·弗罗洛,在《巴黎圣母院》中作为宗教势力的代表,是副主教男士。 克洛德·弗罗洛
他的形象是复杂的、发展的。简单来说,这个人物形象是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的:
(1)正常人的自然性。克洛德·弗罗洛幼时受过良好教育。他勤学好问,知识渊博。他富有责任心,在父母去世后,担当起照顾幼小弟弟的责任,长兄胜过慈母。他还富有同情心,收养了被人视为魔鬼的丑人加西莫多。以上种种,都足以说明克洛德·弗罗洛是一个有着正常人性的人。
(2)无法摆脱的社会性。中世纪的西欧,天主教会是最有势力的封建主集团,也是封建主阶级进行精神统治的工具。在西欧各国,几乎人人都是天主教徒,从生到死,从思想到行动都与天主教会密不可分,受其统治。克洛德·弗罗洛作为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主教代理,既是宗教恶势力的代表,又是封建统治阶级实施专政的工具。他身上的污浊之气,只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生活的社会背景、特殊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的思想、行为。
(3)无法控制的兽性。克洛德·弗罗洛爱上了埃斯美拉达,但当时的统治阶级却推行禁欲主义。他的禁欲主义是虔诚的,同时也使他身心倍受摧残,扭曲了他作为自然、正常人的灵魂,失去了正常的人性。当他看着爱斯美拉达被绞死的时候,他的兽性、他身上透露着宗教恶势力的本质便被暴露得淋漓尽致。
这几个方面,在他的心中激烈冲突,使他几乎疯狂、痛不欲生。他的最后死亡,更证明了他既是宗教势力的代表,同时又是宗教的牺牲品。
但细读原著,仔细想来,克洛德·弗罗洛原本是一个正常的人,甚至是优秀的人,但最后却被推入万恶的深渊。正常的人性爱被扭曲,禁欲主义也变得不再虔诚,以至使自己呈现出无法控制的野兽欲望!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仅仅是他个人的原因吗?
把握克洛德这一人物形象,有助于我们更深入的理解《巴黎圣母院》的内涵。
(一)正常人的自然性
一开始,不可否认,克洛德是一个正常的人,甚至是优秀的人。
他出身于中等家庭,在当时被称为上等市民或者小贵族。按常理,他可能有着不学无术、花天酒地的少爷脾气。但是现实却相反,他是一个听话、勤奋、好学的人。他是父母眼中的好孩子,别人眼中的优秀神父。
献身神职,并不是他自己个人的意愿,这一切是早在幼年时由父母决定的。他是从拉丁文学习认字看书开始的,并养成低头垂目、轻声说话的习惯。他在童年就被父母送进大学城托尔希学院,过着隐修学习的生活,在经书和词典中长大成人。①这对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来说,能做到这一点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啊!
这孩子,生性忧郁,总是一幅老实相,不苟言笑,学习十分勤奋,领悟也很快。在课间游戏时,他从不吵吵嚷嚷,也不同福瓦尔街那些酒徒胡混,更不知打耳光揪头发为何种游戏;即使在一四六三年那次暴乱中也没有他的份。很少见他嘲笑蒙塔居的穷学生,不叫他们因穿风帽短斗蓬而博得傻帽的绰号,也不嘲笑道尔芒学院那些公费生,尽管他们剃得光光的脑袋,身上穿着四王冠教堂红衣主教书所说的湖绿、宝蓝、绀紫三色粗呢制服,都是极好的笑料。②这说明,他本是一个品质优良的好学生。这样的思想道德在当时的社会是很难得的。“他本善良。”这无庸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