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领事》中有三个故事,由夏尔·罗塞特的故事开始,到副领事的幻想结束。这两个故事中间穿插的是,一位名叫摩根的男人写的故事,他刚刚来到亚洲。他在市场看到一位饥饿难耐的年轻姑娘卖掉她的孩子,他讲述了她的流浪经历,并在其中插叙了他在印度的见闻。一个秃头女乞丐,因怀孕被母亲赶出家门,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她到处流浪,饱尝饥饿艰辛,就是要把女儿分娩出来,并为她寻一个好人家寄养。她怀着这样的希望,唱着故乡的歌,渐行渐远。故乡在她身后抹去,记忆逐渐模糊。多少个日晒雨淋的日子,多少个饥饿难忍的昼夜,也没有磨去她的希望。十年后,她终于来到加尔各答,不但找到了自己的归宿,也把女儿托付给一位白人妇女。从此以后,恒河岸边的麻风病人中间,多了一位夜里唱歌游荡,白昼沉睡的秃头疯姑。第三个故事讲述的是法国驻拉合尔的副领事,他性格孤僻,总是把自己关在黑暗的官邸里。一天夜里,他朝萨里玛的花园里开枪,打死了几个麻风病人,接着就大吼起来,由于这件案子,他被调离拉合尔,在加尔各答等待重新安排。在此期间,使馆组织了一次招待会,他也在被邀请之列,但人们都厌恶他,不敢靠近他,他成了一名恬不知耻、道貌岸然的人。他深深地被大使夫人安娜—玛丽·斯特雷泰尔夫人所吸引。最后在哀求无果之后,他依然用他那嘘声浓重的吼叫结束了在加尔各答的等待。[1]
1964年,《劳儿·维·斯坦茵的迷狂》发表时,杜拉斯接受了电视台记者皮埃尔·杜玛叶的采访,当她面对话筒开始接受采访时,她突然忘记了自己的存在,忘记了对面的皮埃尔·杜玛叶,许多羞于启齿的童年往事涌上心头,她滔滔不绝地讲起了自己的童年,讲起了《劳儿·维·斯坦茵的迷狂》,讲起了安娜·玛丽·斯特雷泰尔,谈起那个让她刻骨铭心的女乞丐。这次采访成了杜拉斯创作《副领事》的契机,因此,《劳儿·维·斯坦茵的迷狂》中的安娜·玛丽·斯特雷泰尔的故事在千里之外的另外一个空间中继续,这就是《副领事》。[1] 据作者自述她花了八个月的时间完成这本书。[2]
副领事
副领事名叫约翰—马克·H,独子,约莫三十五岁,从小就会弹奏《印度之歌》。小时候他就爱搞恶作剧,喜欢捉弄别人。这是他与苦难、悲惨、癫狂的殖民主义对抗的一种方法,可是这样做,结果并不能令他满意:“副领事说,除了蒙福尔的办法之外,他再也没有见过更好的。首先是每一次让臭球出现在餐桌上,随后出现在自修室,出现在教室,随后又出现在接待室,出现在宿舍,随后还有……假臭球,假大粪,假鼻涕虫,假耗子……他们被弄得脏透了。”他最后终于被学校开除。当了拉合尔的副领事后,这种对抗进一步升级。他喜欢自己待在官邸,孤独伴随着他,而“疯狂总是伴随着孤独”。他在家里对着镜子——对着自己开枪,夜里他朝萨里玛花园里的麻风病人开枪,然后发疯似的吼叫。副领事每天都在吼叫……就像人们每天祈祷那样,他每天在吼叫。[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