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孟子及其弟子《孟子·告子下》:“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1]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动心忍性”。[1]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人。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3]
有一天,孟子的学生曹交问:“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人吗?”孟子回答道:“可以。”曹交又问:“那么,人们怎样才能成为尧、舜那样的人呢?[3]
孟子先举了一些事例,他指出:“古代圣王舜帝是从普通农事活动中成长起来的;殷代武丁时的贤相傅说是从被人雇用筑墙的低下地位上提拔上来的;殷纣时的贤人胶鬲是从贩卖鱼、盐的市场中被提拔起来的;齐国国相管仲是从狱官手中得到解放,被齐桓公提拔上来的;春秋时楚国隐士孙叔敖是从海边的隐居之所被提拔出来的;百里奚被楚人捉住后,为人放牛,秦穆公闻其贤,把他赎买到秦国,举以为相,所以等于从市场上买回来加以重用的。这些名人是艰苦奋斗得来的,是没有安闲平顺的道路可走。上天将要把重大的使命赋予给一个人: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愁苦,劳累他的筋骨,饥饿他的身体,使他穷困贫乏,让他经历坎坷,总是不顺利如意。用种种窘况来触动他的灵魂,坚韧他的心性,增强他还不曾具有的应付事情的能力。”[3]
曹交听了孟子这一席话后,他感到历史上有成就的人,在困难面前经得起考验,才能锻炼担当“大任”的力量和本领。[3]
人生是一趟旅行,一路上遇到的未必都是风景。南宋诗人方岳曾经写诗道:“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语人无二三。”成语告诉人们,人生路上难免会经历挫败的洗礼,不要惧怕挫败。遭遇苦难的时候,不必抱怨,因为那是上天的考验。只有经得起大风大浪的船,才能够远航。动心忍性的过程或许异常艰难与痛苦,需要极大的勇气、智慧、毅力与决心,但是这也是对自己身心的磨炼,是成长的必修课。哪怕经历一千次的跌倒,也要坚强地爬起来,坚定不移的走自己的路,人们要经得起磨难,愈挫愈奋起,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培养自己坚忍不拔的品格,因为凡是成大事者,都经历过无数的苦难。[2][4]
成文用法
“动心忍性”指不顾外界阻力,坚持下去。联合式结构,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5]
运用示例
宋·陆游《通判夔州谢政府启》:“动心忍性,庶几或进于豪分;娱忧纾悲,亦当勉见于言语。”[1]
明·赵弼《疥鬼对》:“古之贤哲,孰不病贫?苦其心志,空乏其身,动心忍性,方为志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