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千恩万谢”指以反复、深切的方式表达感激之情,核心含义体现为“一再表示感恩和谢意”[1] 。该表述适用于书面语与口语场景,多用于受助者向施恩者表达诚挚感谢的语境。
最早记载见于明代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一百四回:> 李助是个星卜家,得了银子,千恩万谢的辞了范全、王庆,来到段家庄回复。
现代作品中,曹禺在话剧《日出》第三幕亦有应用:> 哑巴又行揖,千恩万谢地走出去。
该成语属联合式结构,由“千恩”与“万谢”两个动宾短语对称组合而成[2] 。语法功能上具备多种表现:
作谓语:受助者千恩万谢地离开了现场
作宾语:他接受馈赠后连声道出千恩万谢
作状语:老人千恩万谢地收下了救济物资
在汉语四字格成语中属于“千A万B”格式典型代表,其中“千”“万”为虚数词,通过夸张修辞强化情感表达。语素“恩”“谢”均为动作性元素,前者指向所受恩惠,后者强调回馈行为,构成双向互动语义场。该成语属于“千A万B”式成语框架,与“千刀万剐”“千推万阻”等同属动词性中心语结构,体现该格式下语素可自由替换的弹性特征[2] 。
近义成语:
感恩戴德:强调铭记恩德并心怀感激
感激涕零:侧重情感外显至流泪程度
反义成语:
恩将仇报:指用仇恨回报所受恩惠
忘恩负义:描述忘记恩情违背道义的行为
作为汉语感恩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千恩万谢”常与“结草衔环”“投桃报李”等成语共同构成传统伦理表达范式[1] 。其简洁凝练的表述方式契合汉语经济性原则,在民间交际与文学创作中持续发挥情感传递功能[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