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历史的学科,它通过对过去事件、人物、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研究,试图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演变过程。以下是对历史学定义的详细阐述:
研究对象:历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过去的一切活动和经历,涵盖了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外交等。从古代文明的起源到现代社会的发展,从个体人物的行为到群体社会的变迁,都是历史学关注的范畴。
研究方法:历史学家运用多种方法来研究历史。他们会收集、整理和分析各种历史资料,包括文献档案、考古遗迹、口述历史、图像资料等。通过对这些资料的考证、辨析和解读,试图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同时,历史学也借鉴其他学科的方法,如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地理学等,以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历史现象。
学科目的:历史学的目的不仅在于记录和描述过去,更在于解释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和影响,探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和规律。通过对历史的研究,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文化根源、民族传统和社会发展轨迹,从而为当前和未来的决策提供参考,避免重蹈历史覆辙,同时也为文化传承和社会进步提供动力。
历史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以人类历史为研究对象,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旨在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过去、把握现 在、展望未来。[1]
中西方对史学的认识所经历的过程基本相同。中国古代的“史学”概念亦从对“史”的认识发展而来,或者说它最初也包含在“史”中。据瞿林东先生的研究,中国古代“史”的含义经历了史官、史书、史事、史学的发展过程。
历史学最早产生于春秋战国,孔子就已经开始历史学教育,创作《春秋》著作。到汉朝司马迁父子建立更加完善的历史学体系和创作形式,历史学已经开始成为官方研究重点。东汉的班固就是在专门保存书籍的兰台(御史台)修史,开始官方对史学的控制,禁止私人修史。[2] 随着封建民主制度发展,到晋朝不仅设立官方专业的著作省,也有了专门负责著作、修史的高级官员,同时允许民间修史。官史和私史并存,体现官方立场和人民立场的史学观也逐渐形成。后世通常把官方和民间都认可的相对客观、准确的历史著作作为正史,代表官方史学。[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