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年(1931年),国际饭店由中国民族资本四大银行(中南银行、大陆银行、盐业银行、金城银行)共同投资开始兴建。3月,国际饭店开始设计[14] 。5月,国际饭店开始进行基础建设[1] 。 共8张 国际饭店概念图与建设旧照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6月,四行储蓄会开始建筑地上部分的招标,最终选定由中国人陶桂林经营的馥记营造厂营建。8月,建筑地上部分正式开工[1] 。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国际饭店土建部分完工[1] 。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3月16日,国际饭店外立面完工[19] 。12月1日,国际饭店正式竣工投用,举行开幕剪彩[1] 。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国际饭店正式收归国有,日后交由当地国企锦江集团经营管理[1] 。
1950年11月,国际饭店楼顶的中心旗杆由上海市测绘部门确立为上海城市测绘平面坐标原点[19] 。
1979年12月,国际饭店餐厅正式对外开放[22] 。
1980年,国际饭店扩大楼下的东厅营业部,在地下室与二楼仓库开辟新餐厅[22] 。
1984年,国际饭店创办音乐茶座[22] 。
1988年,国际饭店进行外墙修缮,并对所有的管道、线路、空调、钢窗、通风设备等格局进行了改造装修[19] 。
1996年,国际饭店进行主楼全面改造,原全封闭的底层及一层中庭空间重新开放,14层多功能厅中原来封闭的顶蓬恢复[19] 。
1997年10月[12] ,国际饭店地漏大堂内的旗杆垂直处设立“上海城市坐标原点(副点)”标志,向社会开放,使得上海成为全国唯一没有更换原点的城市[19] 。
2009年9月,国际饭店外墙翻修工程获得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批准并正式启动[16] 。
2010年9月,国际饭店设立文史馆以展出其珍贵史料[18] 。
2019年,国际饭店进行外墙石材保养维护工作[17] 。
综述
国际饭店占地面积1176平方米,建筑面积15650平方米,地上22层,地下2层,高83.8米[6] 。大楼为装饰艺术派风格钢架结构帆船型摩天式建筑[5] ,地上1~3层为裙房[1] ,4~14层为笔直向上,15层以上逐层向内收拢形成阶梯状退台[4] 。国际饭店1层为大厅(原与地下两层均为办公或银行设施场所[24] ),2~3层为餐厅、舞厅与会客室,4~13层为普通客房,14层为高档餐厅和舞厅,15~19层为高级客房,20~21层为设备用房,22层为火警瞭望台[1] [2] 。 共6张 国际饭店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