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画文字诞生于早期人类表达复杂思想的需求,通过图形勾画物体特征来实现信息传递[6] 。考古证据显示,中国在新石器时代已出现类似“文字画”的符号,这些符号在不同地域文化中独立萌发,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2] 。约公元前3200年,中东地区的苏美尔人发明楔形文字前,也曾经历过类似图画文字的陶筹记录阶段[7] [8] 。
符号特性:文字画仅能图解事物间关系,其含义依赖特定场景,而图画文字已与语言中的词建立固定对应关系[3]
系统程度:文字画缺乏符号体系化特征,图画文字则呈现初步的象征化与规范化趋势[3][6]
演进关系:图画文字是文字画向真正文字过渡的中间形态,当图形简化并形成稳定符号系统时即产生成熟文字[3][4]
甲骨文作为中国最早成熟文字体系(商朝时期),其造字理据继承自图画文字:
象形基础:日、月、山、水等字直接取象于实物形态[4]
结构定型:甲骨文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熟的文字系统,属于可以严格记录语言的真正意义上的文字。甲骨文的形体结构体现“六书”的造字理据,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字形,常用字的结构已经基本定型[2]
功能扩展:不仅能记录事物名称,还可表达抽象概念和复杂叙述,如记载祭祀活动的甲骨文具有一定的情节和故事性[2]
截至商朝甲骨文成熟前,图画文字存在三大局限:
表意模糊:符号与语言单位未形成精确对应,不能逐词地记录语言[2][3]
环境依赖:需结合特定场景或口传解释才能完整表意[3]
系统缺失:不能逐词地记录语言,因此不能视作严格意义上的文字[2][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