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赵翼《陔馀丛考·堂兄弟》:“俗以同祖之兄弟为堂兄弟。按《礼经》曰从兄弟,无堂兄弟之称也。其称盖起于晋时。”
(2)清·梁章钜《称谓录》“同堂兄弟”条:……又《北齐书》孝昭帝曰:“须拔是我同堂兄弟。”钱大昕曰:“《通典》载宋庾蔚之说:‘今又谓从父昆弟为同堂’。盖六朝人犹称同堂,至唐时方省去同字。《旧唐书》载中宗即位,以堂兄千里为成纪郡王。又,张献诚请老,荐其堂弟献恭自代是也。“
【堂兄弟本义(狭义)】共祖不共父的平辈兄弟互称为堂兄弟,即伯父/叔父的儿子。又有人将该义称为亲堂兄弟。[4]
“堂兄弟本义”——亲堂兄弟在九族以内,属于我国古代亲属的宗亲范畴,在古代五服以内为大功服。堂兄弟本义与从父兄弟、同堂兄弟以及叔伯兄弟属于同义称谓。
隋唐以前一般将这一亲属关系称为从兄弟、从父兄弟,常用作从兄/从弟(多见于魏晋人的书籍)。晋代出现了同义称谓“同堂兄弟”,而唐代又将其简称为堂兄弟,并开始逐渐取代先前的“从父兄弟”和“同堂兄弟”而成为主流称谓。
【堂兄弟裹义】由于语言的地域习惯等因素,有人也把血缘上比“亲堂兄弟”隔得更远的平辈兄弟(同出一源)笼统地称为堂兄弟。又有人将该义称为远堂兄弟。
广义上的堂兄弟包括“堂兄弟本义”和“堂兄弟裹义”,泛指“亲堂兄弟”和“远堂兄弟”,自此也不必再作过多解释了。
堂兄弟中年幼者谓年长者为堂兄,反之为堂弟。
为“堂兄弟”与“同堂兄弟”的词义作比较,特给出例子以作分析。
(1)《旧唐书·韦縚传》:“己未,封堂兄左金吾将军,郁林郡公千里为成纪郡王”。
(2)巴金《秋》二:“还有淑华底堂兄弟觉英 、觉群都在这里。”[5]
(1)《魏书》:欣〖元欣〗曰:“北海、长乐俱是同堂兄弟,今宗祏不移,我欲受赦。诸君意各何如?”
(2)《魏书·列传第二十一》:邃〖公孙邃〗,叡〖公孙叡〗为从父兄弟,而叡才器小优,又封氏之生,崔氏之婿;邃母雁门李氏,地望县隔。钜鹿太守祖季真,多识北方人物,每云:“士大夫当须好婚亲,二公孙同堂兄弟耳,吉凶会集,便有士庶之异。”
随着说话语境的不同,对自己堂兄弟的称谓词也会表现的不同,以下试分为两大类分别加以讨论。
口头称谓语具体可分为三种来讨论。
(1)直呼面称,称谓对象本人身处说话语境中,由于堂兄弟属于互称称谓语,所以自己当着堂兄弟面一般不称呼“堂兄弟”,主要称呼堂兄弟的名字、表字(或者小字)以及乳名(或者小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