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尚杰(1855-1915),字俊卿,惠东县多祝镇洋口宋屋村人,是惠州历史上授衔最早的一位陆军少将。他曾效力冯子材摩下,参加过中法战争;又参加过中日战争,驻守澎湖列岛;又镇压过广西陆亚发会党起义,军功累累。辛亥革命时,宋尚杰又识时务地站在了革命党的阵营里,为广西独立出谋划策;而当袁世凯称帝,他又在反袁的“护国运动”中屈死。
宋尚杰出身农家,性情刚正且豪侠好义,少年时期就有了投身军营国济天下的念头。同治四年(1865),年仅10岁的宋尚杰就以武童的身份投效行伍,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戎马生涯。
青年时期的宋尚杰就已薪露头角,因勇猛敢死、建战功而有了“宋猛虎”之称。光绪初年,初生牛卖不怕虎的宋尚杰升为把总,奉命进入广西援越南股匪。这时在广西把持军政大权的是爱国将领、广西提督冯子材。宋尚杰深得冯子才的器重,“超升守备,皆隶提督冯子材而得保荐者”。在清制里,守备是正五品的绿营兵官,相当于现在的营长;此时的宋尚杰才20多岁,可谓少年老成。
据民国《惠阳县志》,修志者称宋尚杰“生平喜对外作战”,此言不虚。首先是光绪十年(1884),中法战争爆发,冯子材以激战获得镇南关大捷,随后兵分三路收复谅山。宋尚杰奉命乘胜追击,连续攻克复古松、观音桥等地,把法军赶到船头、郎甲一带。宋尚杰作战英勇,竟“杀级受伤”,遂以养伤假归,在家乡待了两年。
光绪十三年(1887),宋尚杰伤愈后复出,改投台湾府澎湖镇总兵周镇邦和候补知府朱上洋摩下,任炮队营营官,据守拱北炮台。甲午战争爆发后,日军进入澎湖海域,第一个猛攻的正是拱北炮台。
光绪二十一年(1895)三月二十三日凌晨,日军舰队开始攻击拱北炮台,清军亦发火炮还击,炮战持续了数小时,击伤日舰一艘。11时许,日军强行登陆,清军猛烈轰击了登陆的日军步兵,使得日军对拱北炮台的驻守清军恨之人骨。他们锁定了三名清军将领,分别是朱上洋、郭润馨和宋尚杰,欲除之而后快。24日黎明,日军开始猛攻拱北炮台,由于实力悬殊,后继无援的清军伤亡惨重。在这关键时刻,作为统帅的周镇邦和朱上半竟然仓皇而逃,给战斗带来了彻底的灾难。
据收录在《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中日战争(第八册)》的《日清战争实记选译·澎湖之役》一文显示,日本人认为“澎湖岛之要塞拱北炮台,仅以30分钟就被我军攻占”,“进攻拱北炮台时,我军死亡2名”。日军攻占拱北炮台后,还特意搜寻宋尚杰的下落,“见击能之众多敌人中有一衣冠楚楚之军官”,便以为是宋尚杰。
事实上,宋尚杰并没有因此役而丧生,但恐怕因此看透了清军高层将领的贪生怕死和腐败。宋尚杰很清楚,驻守在澎湖列岛的清军有12个营,战士近5000人,而日军的混合支队也不过5000多人,无论如何也不应该一战即溃的。甲午战争之后,急于求和的清政府竟签订了《马关条约》,割让了台湾岛和澎湖列岛。这让退守台湾的宋尚杰陷人绝望,“遂愤而去”。对于此事,《惠阳县志》(陈训廷主编,惠州历史文化丛书 惠州名人列传,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12,第148页)对宋尚杰的评价是“清季国势凌夷,人多惧外,尚杰独恢概,自任如此”,一个血性的军人形象可以想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