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佶生于元丰五年十月丁巳日(1082年11月2日[65] ),是宋神宗第十一子。次年正月,宋神宗正式赐名,十月,赵佶被授为镇宁军节度使、封宁国公。[1] 自幼养尊处优,逐渐养成了轻佻浪荡的性格。据说在他降生之前,其父神宗曾到秘书省观看收藏的南唐后主李煜的画像,“见其人物俨雅,再三叹讶”,随后就生下了徽宗,“生时梦李主来谒,所以文采风流,过李主百倍”。[2] 这种李煜托生的传说固然不足为信,但在赵佶身上,的确有李煜的影子。徽宗自幼爱好笔墨、丹青、骑马、射箭、蹴鞠,对奇花异石、飞禽走兽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在书法绘画方面,更是表现出非凡的天赋。
元丰八年(1085年),哲宗即位后,赵佶被封为遂宁郡王。
绍圣三年(1096年),以平江、镇江军节度使的身份被进封为端王,开始出阁接受教育。
绍圣五年(1098年),加封为司空,改任为昭德、彰信军节度。[3]
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年仅25岁的宋哲宗病死,宰相章惇主张依礼、律,当立哲宗同母弟简王赵似,否则当立长弟申王赵佖。但向太后(神宗皇后)以自己无子,神宗诸子皆庶子,排除患有目疾的赵佖后,主张立哲宗次弟端王赵佶[4] ,最终向太后在曾布、蔡卞、许将等执政的支持下,立赵佶为帝。[6] 赵佶即位的第二年,向太后去世,改年号为“建中靖国”。这是赵佶统治政权的开始,在位共二十五年。
徽宗即位后,向太后“权同处分军国事”。[6] 太后在神宗时即是守旧派,当政后随即任命守旧派、韩琦长子韩忠彦为执政,不久又升任右相,左相章惇、执政蔡卞等相继受攻击,蔡卞首先被贬任知府;同时恢复被贬逐的守旧派官员的名位,守旧派官员接着相继上台。当年七月,向太后还政后不久,反对立徽宗为帝的左相章惇被罢相,韩忠彦升任左相,曾布升任右相。当时守旧派与变法派的斗争日趋激化,也有官员认为元祐、绍圣均有失误,应该消除偏见,调和矛盾。于是改次年为建中靖国,以示“本中和而立政”,“昭示朕志,永绥斯民”。[7] 但是新旧党争不仅没有停止而是愈演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