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高位水源的势能冲刷沙丘底部或中部,使沙粒随水流至围埂内沉积。水流速度需达到0.5-1.5米/秒形成有效搬运,每公顷用水量不低于3万立方米。技术实施需配套引水渠、蓄水池、冲沙壕等水利设施,形成"水冲沙、沙沉淀、清水排"的循环系统[2] [4] 。
20世纪50年代陕甘宁边区杨桥畔镇首创"水漫地"模式,通过引洪漫淤实现沙地改造[7] 。1958年陕北榆林地区建成系统性引水拉沙工程,至20世纪末完成2万公顷沙丘治理[4] 。1974年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首部技术专著《引水拉沙造田》,建立完整的理论方法体系[5] 。
前期勘查:测定水源流量(≥30升/秒)、沙丘高度(建议≤10米)、地形坡度(≤3%)
工程布设:构建三级水利网络(引水渠-蓄水池-冲沙壕),围埂高度按0.8-1.2米标准建设
冲刷作业:根据沙丘形态采取"野马分鬃"(顶部冲刷)、"旋沙腰"(中部掏蚀)等技法[7]
排水固田:通过预留出水口排出清水,沉积沙层厚度控制在0.3-0.5米
陕西榆林杨桥畔镇自1950年起累计改造沙地5.8万亩,建成灌溉渠道217公里,粮食亩产从35公斤提升至400公斤。该案例被国务院列为全国水土保持示范项目,1973年周恩来总理在北方农业学会上列为全国宣传典型[1] [3] 。2001年库布齐沙漠与毛乌素沙漠衔接区通过该技术消除75公里沙带。
新造农田普遍存在有机质含量低于0.3%、全氮含量不足0.02%的缺陷[6] 。改良措施包括:
客土掺入20%-30%粘土提升保水保肥能力
连续三年种植绿肥作物(如苜蓿)提高氮素含量
施用磷石膏(3吨/公顷)补充钙硫元素
作为《水土保持法》重点推广技术,该措施使沙区人口环境容量提升3-5倍[3] 。在黄土高原风沙区综合治理中,与植物固沙措施配合可使粮食单产提高63.4%,土壤侵蚀模数降低82%[7] 。2021年被纳入林学水土保持学标准教学体系,列为防风固沙工程必修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