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本义指作战时弹药用尽、粮食断绝的困境,现代汉语中亦引申为资源枯竭的极端处境[1] 。其典故源于宋代将领赵公坚守城池的史实:宋·杨万里在《钤辖赵公墓志铭》中记载'七年,粮尽援绝,势不能复支',完整呈现了原典中粮草与援军双重断绝的战争场景。
成语采用联合式结构,"弹尽"与"粮绝"两个动宾短语并列构成。在句子中主要承担谓语功能,描述主体所处的困境,例如"守军弹尽粮绝仍在顽强抵抗";亦可作定语修饰名词,如"弹尽粮绝的危急时刻"。
近义成语'弹尽援绝'侧重外援断绝的处境,而本成语强调物资供应的中断。其他近义词如"危在旦夕"突出时间紧迫性,"山穷水尽"则多用于形容生活困境。反义词'源源不断'着重表达物资持续供应状态,'方兴未艾'强调发展态势的持续性。
"弹尽粮绝"与"弹尽援绝"构成近义关系,前者强调粮草断绝导致生存危机,后者特指外援中断带来的战略困境。二者均源自宋代战争文献,但适用场景存在差异:粮绝更侧重后勤保障问题,援绝则涉及军事支援层面的缺失。
成语使用时需注意"弹"字读音为dàn(第四声),不可误读为tán。典型应用场景包括军事纪实、历史文献及比喻性文体,例如描述企业资金链断裂时可比喻为'公司经营陷入弹尽粮绝的境地'。英文对应翻译为"run out of ammunition and food supplies"。